心肌梗塞典型症状有安静时程度重持续久不易缓解的胸痛及疼痛后24-48小时出现的发热等全身症状不典型症状有无痛性及放射痛心肌病中扩张型心肌病有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表现肥厚型心肌病有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或接近晕厥表现限制型心肌病有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表现。
一、心肌梗塞的症状
(一)典型症状
1.胸痛
多发生于安静时,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常无明显诱因。年龄较大的患者(如50岁以上)可能对疼痛的感知不如年轻患者典型,女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胸痛表现可能不典型,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等。长期有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心肌梗塞时胸痛症状可能更易被忽视,因为这些因素已经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慢性损伤,使得心脏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
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像针刺或刀扎样锐痛,少数患者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2.全身症状
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发热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后出现,体温一般在38℃左右,持续约一周。年龄较大的患者,尤其是合并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全身症状可能相对更不典型,发热程度可能不高或者持续时间较短。长期吸烟的人群,本身存在呼吸道慢性炎症,可能会干扰对心肌梗塞全身症状中发热的判断。
(二)不典型症状
1.无痛性心肌梗塞
多见于糖尿病患者、老年人以及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等。这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胸痛症状,而以其他症状为首发表现,如突发的呼吸困难、晕厥、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可能对疼痛的感知减退;老年人的痛觉神经敏感性下降;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药物可能掩盖了疼痛的症状。
2.放射痛
疼痛可放射至下颌、颈部、背部上方、左臂或右臂内侧等部位。例如放射至左臂内侧时,可能被误认为是肩周炎等疾病而延误诊断。对于有颈椎病等颈部疾病病史的人群,放射痛可能会被错误归因于颈部疾病,需要仔细鉴别。
二、心肌病的症状
(一)扩张型心肌病
1.心力衰竭症状
早期可表现为活动后气促,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心肺功能可能有所下降,活动耐力差,更容易出现活动后气促的症状。长期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扩张型心肌病时,心力衰竭的症状可能更早出现且更严重。
患者可出现乏力、疲倦等症状,因为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导致全身各器官供血供氧不足。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心脏功能本身受到一定影响,更容易出现这些全身症状。
2.心律失常表现
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头晕,严重时可出现黑矇、晕厥等。老年人发生心律失常时,由于心脏储备功能下降,更容易出现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合并扩张型心肌病时,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可能增加,且症状可能更复杂。
(二)肥厚型心肌病
1.呼吸困难
多在活动时发生,是由于肥厚的心肌使心室顺应性降低,舒张末期压力升高,进而肺静脉压升高,导致肺淤血引起。青少年患者如果有肥厚型心肌病,在运动时可能会因为心脏负荷增加而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影响其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有家族遗传史的患者(肥厚型心肌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在青春期身体发育阶段,心脏负荷增加,呼吸困难的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
2.心绞痛
部分患者可出现劳力性心绞痛,疼痛多在运动时发生,休息后可缓解。这是由于肥厚的心肌需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所致。有高血压的患者,发生肥厚型心肌病时,血压波动可能会加重心绞痛的症状,因为高血压会增加心脏的后负荷,进一步加重心肌的缺血缺氧。
3.晕厥或接近晕厥
多在活动时发生,是由于肥厚型心肌病导致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引起心输出量骤减所致。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发生晕厥时,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和心理造成影响,需要及时诊断和处理。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合并肥厚型心肌病时,晕厥的发生风险可能更高,且病情可能更复杂。
(三)限制型心肌病
1.心力衰竭表现
患者可出现进行性乏力、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水肿首先出现于下肢,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水肿。老年人由于心功能本身减退,发生限制型心肌病时,心力衰竭的症状可能更早出现且更严重,水肿可能更明显。长期患有慢性肝病、肾病等疾病的患者,发生限制型心肌病时,水肿等心力衰竭症状可能会被原发病掩盖,需要仔细鉴别。
2.心律失常表现
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等,患者可出现心悸、头晕等症状。有电解质紊乱风险的患者(如长期使用利尿剂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可能增加,因为电解质紊乱会影响心肌的电生理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