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寒可由先天因素如父母生育年龄大或母亲孕期身体不佳致肾阳不足引发,后天因素中饮食方面长期过多食寒凉、过度节食致营养不足,生活习惯方面长期居寒冷潮湿环境、缺乏运动致寒湿停滞或阳气推动气血能力下降可引发,经期调护不当如受寒、过度劳累,产后调护不当如过早接触冷水、居住环境寒冷可致,妇科疾病中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及其他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也可影响引发宫寒。
一、体质因素
(一)先天因素
部分女性可能由于先天体质偏寒,比如父母生育时年龄较大,或者母亲在孕期身体状况不佳等原因,导致自身阳气不足,容易出现宫寒情况。从中医角度来看,肾为先天之本,肾阳不足会影响机体的温煦功能,从而引发宫寒相关表现。
(二)后天因素导致的体质偏寒
1.饮食方面
长期过多食用寒凉食物,如大量生食生冷瓜果、饮用过多冰镇饮品等。这些寒凉之品会损伤人体阳气,尤其是脾胃阳气,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阳气受损后,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弱,机体获取的能量不足,无法很好地温煦身体,久而久之容易引发宫寒。例如,长期大量吃冷饮的女性,相较于饮食较温热的女性,更易出现宫寒相关的月经不调等症状。
过度节食减肥,导致机体营养摄入不足,气血生化无源,也会使体质逐渐变寒,增加宫寒发生的风险。因为气血不足则无法温养胞宫,容易出现宫寒情况。
2.生活习惯方面
长期居住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比如冬季长时间处于没有良好供暖设施的寒冷房间,或者长期在潮湿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等。外界寒冷潮湿的环境会使人体受到寒湿之邪侵袭,寒湿之邪停滞在体内,阻碍阳气运行,进而影响胞宫的温暖状态,引发宫寒。
缺乏运动,机体新陈代谢减缓,阳气推动气血运行的能力下降,也容易导致宫寒。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机体的阳气,长期不运动则阳气易虚,增加宫寒发生几率。
二、经期及产后调护不当
(一)经期调护不当
1.受寒
在月经期间,若不注意保暖,比如穿着过少、经期洗冷水澡、淋雨等,寒邪容易趁虚而入,侵袭胞宫,导致气血凝滞,引发宫寒。寒邪凝滞于胞宫经络,会影响经血的正常排出,出现月经推迟、经血色暗有血块、痛经等宫寒相关症状。
过早接触冷水,尤其是用冷水洗头、洗手等,也可能使寒邪通过经络传入胞宫,引起宫寒。
2.过度劳累
月经期间身体相对虚弱,若此时过度劳累,会耗伤气血,气血不足则无法温养胞宫,同时过度劳累也可能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导致胞宫失于温煦,引发宫寒。
(二)产后调护不当
女性产后身体较为虚弱,气血亏虚,此时若调护不当,如过早接触冷水、居住环境寒冷等,容易使风寒之邪侵袭,导致宫寒。产后子宫尚未完全恢复,寒邪入侵后更易影响子宫的正常功能,可能出现产后恶露不尽、小腹冷痛等宫寒相关表现。
三、疾病影响
(一)妇科疾病
1.某些慢性妇科炎症
如慢性盆腔炎等疾病,炎症长期存在会耗伤人体阳气,导致寒湿内生,侵袭胞宫,引发宫寒。炎症刺激会影响盆腔内气血的运行,使胞宫处于寒冷、气血不畅的状态。
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也可能因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同时伴有阳气不足的情况,从而出现宫寒相关症状,如痛经进行性加重、不孕等与宫寒相关的表现。
(二)其他系统疾病影响
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由于甲状腺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减缓,阳气不足,也可能影响到胞宫的温煦,导致宫寒。甲状腺素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产热,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产热减少,身体容易出现畏寒等阳气不足表现,进而可能引发宫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