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扭伤后急性期要停止活动、冷敷、加压包扎,判断损伤程度分轻中重,恢复期要抬高患肢、逐步恢复活动、物理治疗,预防再次扭伤需加强踝关节周围肌肉锻炼、选择合适运动装备、运动前充分热身。
一、急性期处理
1.停止活动:打球时脚踝扭伤后应立即停止运动,避免继续行走或活动加重损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继续活动可能导致扭伤程度进一步加重,例如韧带撕裂等情况可能更严重。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在运动时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弱,更需要迅速停止活动,防止损伤恶化。
2.冷敷:在扭伤后的72小时内可进行冷敷。可以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后敷在脚踝处,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2-3小时冷敷一次。冷敷能够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肿胀。这是基于冷敷可以降低局部组织温度,减缓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肿胀程度的原理。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冷敷的操作基本相同,但要注意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冰袋与皮肤之间最好隔一层毛巾,避免冻伤。
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扭伤的脚踝进行加压包扎,可适当限制肿胀的进一步发展。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达不到加压效果。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要保证包扎的合理性,儿童的脚踝相对较细,包扎时要特别注意力度和位置。
二、判断损伤程度
1.轻度扭伤:如果脚踝只是轻度疼痛、肿胀不明显,关节活动基本不受限,这种情况可能只是软组织轻度拉伤。此时经过上述急性期处理后,可在2-3天内观察恢复情况。对于儿童轻度扭伤,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受伤脚踝的活动情况,避免孩子在这期间进行剧烈运动,一般经过休息和简单处理多可逐渐恢复。
2.中度扭伤:若脚踝肿胀较为明显,疼痛较剧烈,关节活动有一定受限,但还能勉强行走,可能存在韧带部分损伤。这时候除了继续按照急性期处理外,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可能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等)来明确韧带损伤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就医的及时性都很重要,儿童由于表述可能不太清晰,家长更要留意孩子受伤后的异常表现。
3.重度扭伤:如果脚踝肿胀严重,明显畸形,不能行走,可能存在韧带完全撕裂甚至骨折等情况。这种情况非常危险,需立即停止活动,不要自行处理,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或送往医院。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重度扭伤都需要专业的医疗人员进行处理,可能需要进行手术等治疗措施。
三、恢复期处理
1.抬高患肢:在休息时应将脚踝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休息时都可以用枕头等将脚踝垫高,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协助调整合适的抬高姿势。
2.逐步恢复活动:当肿胀和疼痛有所缓解后,可逐步进行恢复性活动。例如先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等简单运动,然后逐渐增加活动的强度和范围。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早恢复剧烈运动。对于儿童来说,恢复活动的过程更要缓慢,根据孩子的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防止再次损伤。
3.物理治疗:在恢复期可以考虑进行物理治疗,如热敷(一般在受伤72小时后)、按摩、针灸等。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消肿和缓解疼痛。但要注意热敷的温度和时间,儿童进行热敷时家长要严格控制,避免烫伤。按摩和针灸等治疗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儿童进行相关物理治疗时要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
四、预防再次扭伤
1.加强踝关节周围肌肉锻炼:可以进行踮脚尖、踝关节内外翻等运动来加强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锻炼的方式和强度可以适当调整。儿童可以进行一些趣味性的锻炼来提高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比如在家长陪伴下进行简单的平衡训练等;成人则可以选择更有针对性的力量训练方法。
2.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打球时要选择合适的运动鞋,保证鞋子有良好的支撑性和稳定性。合适的运动鞋对于保护脚踝非常重要,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要根据自己的运动类型和脚踝情况选择合适的鞋子。儿童的脚部还在发育中,要选择合适尺码且具有良好脚踝保护功能的童鞋。
3.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前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包括踝关节的活动等,能够提高踝关节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减少扭伤的发生概率。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运动前的热身都很关键,儿童在运动前家长要引导孩子进行充分的热身,让身体各个部位包括踝关节做好运动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