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后分急性期处理、药物治疗辅助、康复治疗阶段及手术治疗情况。急性期需休息制动、冰敷、加压包扎;药物可短期用非甾体抗炎药(儿童慎用);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早期被动屈伸等,中期增加主动活动等,后期加强力量等训练;严重韧带损伤保守无效可手术,术后康复复杂关键。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与制动:
踝关节扭伤导致韧带损伤后,首先要让患者停止活动,休息是非常重要的,避免进一步加重韧带损伤。对于儿童患者,要避免其继续奔跑、跳跃等可能加重损伤的活动,因为儿童的韧带相对较为脆弱,恢复相对较慢但潜力大;成年患者同样需要制动,可使用踝关节支具或石膏固定,限制踝关节的活动,减少韧带进一步受损的风险。
对于有既往踝关节扭伤病史的患者,急性期制动更为关键,因为再次损伤可能导致韧带损伤加重,恢复时间延长。
2.冰敷:
在受伤后的24-72小时内,可以进行冰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的踝关节处,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冰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肿胀。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控制冰敷的温度和时间,避免冻伤皮肤;成年患者同样要注意避免冰敷时间过长导致局部组织损伤。冰敷对于有急性炎症反应的韧带损伤有很好的消肿止痛作用,能减轻局部的炎症渗出。
3.加压包扎:
使用弹性绷带对踝关节进行加压包扎,有助于减轻肿胀。包扎时要注意从远端向近端进行,保证压力均匀。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包扎的力度要适中,儿童皮肤娇嫩,包扎力度过大会影响血液循环,成年患者则要根据肿胀程度调整包扎力度。加压包扎可以限制组织液的渗出,促进肿胀的消退。
二、药物治疗辅助
1.非甾体抗炎药:
可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和炎症,但儿童患者需谨慎使用,因为部分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对儿童的胃肠道、肾脏等有影响。成年患者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可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它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止痛的作用。对于有胃溃疡病史的成年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要更加谨慎,可选择对胃肠道刺激较小的药物或同时采取保护胃黏膜的措施。
三、康复治疗阶段
1.早期康复锻炼(受伤后1-2周):
当急性期过后,可开始进行早期康复锻炼。比如进行踝关节的被动屈伸活动,儿童患者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动作要轻柔,避免引起疼痛和再次损伤;成年患者可自主进行,但也要注意循序渐进。同时可以进行踝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即肌肉在不产生关节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增强肌肉力量,为踝关节提供稳定的支持。对于有既往韧带损伤病史的患者,早期康复锻炼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防止锻炼不当导致再次损伤。
2.中期康复锻炼(受伤后2-6周):
逐渐增加踝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可进行踝关节的主动屈伸、内外翻等活动,但要注意活动的幅度和力度。此时可以开始进行平衡训练,如在平衡垫上进行站立训练,儿童患者可在家长陪同下进行简单的平衡训练,成年患者可进行更复杂的平衡练习,如单腿站立等。平衡训练有助于恢复踝关节的本体感觉,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久坐的成年患者,更需要加强平衡训练来恢复踝关节功能;而经常运动的成年患者,在中期康复锻炼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运动相关的平衡和力量训练。
3.后期康复锻炼(受伤后6周以上):
进一步加强踝关节的力量和功能恢复训练,可进行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踝关节的内外翻抗阻练习,增强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同时可以进行功能性训练,模拟日常活动或运动中的踝关节动作,如上下台阶训练等。对于儿童患者,后期康复锻炼要结合其生长发育特点,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成年患者可根据自身的运动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功能性训练,以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
四、手术治疗情况
1.适应证:
如果韧带损伤严重,如出现韧带完全断裂且影响踝关节稳定性,经过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运动员,由于其对踝关节稳定性要求较高,即使韧带损伤不是特别严重,但影响其运动功能时,也可能考虑手术治疗。儿童患者如果是严重的韧带损伤,影响踝关节正常发育和功能时,也可能需要手术干预,但手术需非常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收益。
2.术后康复:
手术治疗后,康复过程更为复杂和关键。术后早期要进行伤口的护理等基础处理,然后逐渐开始康复锻炼。儿童患者术后康复要更加注重轻柔、循序渐进,家长要密切配合康复治疗师的指导;成年患者术后康复要按照康复计划逐步进行,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并且要根据恢复情况调整康复方案。对于有既往手术史或复杂韧带损伤手术的患者,康复时间可能会更长,需要患者有足够的耐心和依从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