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血肿危险期需及时就医评估,通过急诊检查明确血肿情况并分级;要降低颅内压,包括一般处理和药物降颅压;判断手术指征并做好术前准备;密切观察病情,包括意识、瞳孔等,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如保持呼吸道通畅、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等
一、及时就医评估
1.急诊检查:患者出现硬膜下血肿危险期时,需立即送往急诊科,进行头颅CT等检查,以明确血肿的大小、部位等情况。头颅CT能够清晰显示硬膜下血肿的范围,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至关重要。例如,较大范围的硬膜下血肿可能会导致颅内压迅速升高,而通过CT可以精准判断血肿量。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出现呕吐、囟门隆起等表现,而成年人可能以头痛、意识障碍等为主,但头颅CT检查对于确定硬膜下血肿的基本情况是通用且必要的。
2.病情分级:根据头颅CT结果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病情分级。如果是少量硬膜下血肿且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可能属于相对较轻的情况;若血肿量大、患者出现明显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表现等,则病情较重。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硬膜下血肿危险期的病情评估需综合考虑基础病对病情进展的影响,高血压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再出血等情况,需要更密切监测。
二、降低颅内压
1.一般处理:让患者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要特别注意避免剧烈哭闹等增加颅内压的因素,因为儿童颅骨尚未完全骨化,颅内压变化的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成年人则要避免情绪激动等。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意识、瞳孔、血压、呼吸、脉搏等。意识状态的变化能及时反映颅内情况,如意识逐渐模糊可能提示颅内压进一步升高;瞳孔变化如一侧瞳孔散大常提示脑疝形成等紧急情况。
2.药物降颅压:可使用脱水剂等药物,虽然不提及具体剂量等服用指导,但需知晓常用的脱水药物如甘露醇等,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脱水,从而降低颅内压。对于特殊人群,老年人可能存在肾功能相对减退等情况,使用脱水剂时需更谨慎评估肾功能,儿童则要考虑其肾脏等器官发育尚未完善,选择药物及剂量需更加精准考量。
三、手术干预准备
1.手术指征判断:如果硬膜下血肿量较大,如超过一定体积(具体数值根据临床标准,一般幕上血肿量大于30ml,幕下血肿量大于10ml等),或出现明显颅内压增高经保守治疗无效等情况,需考虑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指征把握略有不同,儿童硬膜下血肿可能因为其代偿能力相对较强,但当出现严重神经系统症状时也需及时手术。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严重心肺疾病等,手术风险评估更为复杂,需要多学科会诊来综合判断是否能耐受手术以及手术的时机等。
2.术前准备:在决定手术前,要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需要先纠正凝血功能,否则手术中可能出现出血不止等严重并发症。同时,要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手术的必要性、风险等情况,不同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的家属理解能力不同,需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沟通,确保家属知晓病情及后续处理方案。
四、密切观察与护理
1.病情观察要点:持续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肢体活动等情况。每15-30分钟观察并记录一次意识状态,如GCS评分等。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射是否正常是判断颅内情况的重要指标,若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脑疝形成,需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对于儿童患者,还要观察前囟情况,前囟是否隆起等也能反映颅内压变化。
2.护理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昏迷患者要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防止窒息。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的护理有差异,儿童要注意保暖、防止坠床等,成年人则要注意肢体的功能位摆放等。营养支持方面,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合适的营养供给,对于不能自主进食的患者要尽早给予鼻饲等营养支持,确保患者营养状况良好,以利于身体恢复。同时,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压疮等,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定时翻身、拍背等预防肺部感染和压疮的护理措施要严格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