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血肿是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为颅内血肿中最常见一类。病因主要有头部外伤、脑血管疾病及其他因素如血液系统疾病、长期服抗凝药等。可分为急性(伤后3天内)、亚急性(伤后4天至3周)、慢性(伤后3周以上)三类。临床表现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意识障碍、神经系统体征等。诊断依靠头部CT与MRI检查。治疗方面,症状轻、血肿小且稳定者可非手术治疗,病情重、血肿大或加重者需手术(钻孔引流术或开颅血肿清除术)。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防并发症、加强营养,儿童治疗选影响小的方法并关注神经发育,孕妇治疗要兼顾母婴安全,有基础疾病者要同时控制基础病。
一、定义
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是颅内血肿中最常见的一类。硬脑膜是包绕在脑表面的一层坚韧的膜性结构,硬膜下血肿意味着血液在硬脑膜下方异常聚集。
二、病因
1.头部外伤:这是硬膜下血肿最常见的原因。无论是交通事故、跌倒、暴力撞击等导致的头部受伤,都可能损伤脑表面的血管,引起出血并积聚在硬膜下腔。例如,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容易发生跌倒,头部着地后就可能引发硬膜下血肿。
2.脑血管疾病:如脑动脉硬化、血管壁变脆,在血压波动等情况下,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形成硬膜下血肿。患有高血压的人群,血压控制不佳时,脑血管承受的压力增大,发生破裂的风险增加。
3.其他因素: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会影响血液的凝血功能,导致患者容易出血,也可能引发硬膜下血肿。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因药物影响凝血机制,头部即使受到轻微外伤,也可能出现硬膜下血肿。
三、分类
1.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内出现症状,病情往往进展迅速。由于出血速度快,颅内压急剧升高,患者可能很快出现昏迷、呕吐等严重症状,需要紧急治疗。
2.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4天至3周出现症状,症状相对急性硬膜下血肿稍缓和,但仍需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
3.慢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周以上出现症状,多见于老年人。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可能仅有轻微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表现,容易被忽视。
四、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头痛通常较为剧烈,呈持续性,可伴有阵发性加剧。呕吐多为喷射性,与进食无关。视乳头水肿在眼底检查时可发现,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体征之一。
2.意识障碍: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常有进行性意识障碍,可从嗜睡逐渐发展至昏迷。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意识障碍相对较轻,但也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等表现。
3.神经系统体征:根据血肿的部位不同,可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体征。如肢体偏瘫、失语、癫痫发作等。若血肿压迫运动中枢,可导致对侧肢体无力或瘫痪;压迫语言中枢,则可能出现语言表达或理解障碍。
五、诊断
1.头部CT检查:是诊断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通过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血肿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情况。急性硬膜下血肿在CT上表现为高密度影,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密度不均匀,慢性硬膜下血肿则多为低密度影。
2.头部MRI检查:对于一些CT难以明确诊断的病例,MRI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MRI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更强,能够更准确地显示血肿的分期和周围脑组织的病变情况。
六、治疗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血肿较小且病情稳定的患者。主要措施包括卧床休息、脱水降颅压、营养支持等。通过使用脱水药物,如甘露醇等,可以减轻脑组织水肿,降低颅内压。同时,给予患者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促进身体恢复。
2.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重、血肿较大或有进行性加重趋势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钻孔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引流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在颅骨上钻一个小孔,将引流管插入血肿腔,引出积血。开颅血肿清除术则适用于血肿较大、伴有脑挫裂伤等情况,需要打开颅骨,直接清除血肿。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脑血管弹性较差,发生硬膜下血肿后出血不易自行停止,且身体机能恢复能力较弱。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促进身体恢复。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应注意行动安全,避免跌倒。
2.儿童:儿童的颅骨和脑组织尚未发育完全,发生硬膜下血肿后可能会影响脑的正常发育。治疗时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量选择对儿童身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在康复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情况,如有异常及时进行干预。
3.孕妇:孕妇发生硬膜下血肿时,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在选择检查和治疗方法时,要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如必须进行CT检查,应做好腹部防护。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确保母婴安全。
4.患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硬膜下血肿的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避免血压波动导致再次出血;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