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和天疱疮区别是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与预后等方面。

1、病因与发病机制
脂溢性皮炎与皮脂分泌异常、马拉色菌感染、免疫功能紊乱相关,属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天疱疮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因血清中抗桥粒芯蛋白抗体攻击表皮细胞间连接结构,导致棘层松解和水疱形成。
2、临床表现
脂溢性皮炎好发于头皮、面部T区、胸背等皮脂腺丰富区,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斑,覆盖油腻性黄色鳞屑或痂皮,伴轻度瘙痒,无水疱;天疱疮以皮肤黏膜松弛性水疱为特征,疱壁薄易破,形成糜烂面,尼氏征阳性(轻压水疱周围皮肤可致表皮剥脱),常伴疼痛,口腔、生殖器黏膜易受累。
3、病理特征
脂溢性皮炎病理显示表皮角化不全、轻度海绵水肿,真皮浅层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天疱疮病理可见表皮内棘层松解,形成裂隙或水疱,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显示表皮细胞间IgG或C3沉积,血清中可检测到抗Dsg抗体。
4、治疗与预后
脂溢性皮炎以抗真菌(如酮康唑洗剂)、调节皮脂(维生素B6)、抗炎(弱效激素)为主,预后良好但易复发;天疱疮需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严重者需血浆置换或生物制剂(利妥昔单抗),预后与治疗及时性相关,可能因感染或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
天疱疮患者应避免自行停药或减量,定期复查抗体水平及内脏功能;脂溢性皮炎患者需长期控制皮脂分泌,避免马拉色菌过度繁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