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会有呕血与黑便表现,出血量大时出现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有贫血及血象变化,部分患者还会发热,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在各表现上有不同特点。
一、呕血与黑便
(一)表现及机制
上消化道出血时,血液经口腔呕出称为呕血,血液在肠道内被消化酶分解,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即黑便。这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具特征性的表现之一。例如,消化性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常表现为呕血或黑便,出血量较少时可能仅有黑便,出血量较多时则可出现呕血,血液与胃酸混合后可呈暗红色或鲜红色。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上消化道出血导致的呕血与黑便表现可能因基础疾病不同而有差异。如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可能与产伤、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有关,表现为呕血或黑便;而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可能与动脉硬化、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多种因素相关,同样会出现呕血或黑便,但老年人对失血的耐受性较差,可能更快出现休克等严重表现。
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一)表现及机制
出血量较大时,患者可出现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如头晕、心慌、乏力、出汗、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这是因为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心脏需加快搏动来维持血压,外周血管收缩以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例如,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1000ml时,患者可出现明显的休克表现,如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皮肤苍白、湿冷等。
不同性别患者在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上可能无显著差异,但在应对措施上需考虑性别相关的生理差异。比如,女性在月经期间若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需特别注意出血量的评估,因为本身有月经失血的基础,更容易出现贫血等情况。对于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群,如长期吸烟饮酒的患者,可能本身血管弹性等已受影响,在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导致周围循环衰竭时,病情可能进展更快,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及时的处理。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发生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时,可能会加重心血管负担,引发更严重的心脏并发症,需格外谨慎处理。
三、贫血及血象变化
(一)表现及机制
急性大量出血后,患者可出现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同时,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白细胞计数可暂时升高。这是因为失血导致红细胞丢失,机体处于贫血状态,刺激骨髓造血,短期内白细胞可反应性升高。例如,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一般3-4小时以上才出现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在出血后24小时内升高,2-3天恢复正常。
不同年龄的患者贫血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贫血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表现为面色苍白、生长迟缓等;老年患者贫血可能加重其原有的心肺疾病,出现心悸、气短等更明显的症状。性别对贫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月经等生理性失血情况,若女性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合并月经失血,贫血可能更严重。生活方式方面,长期营养不良的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贫血倾向,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后贫血会加重。有慢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慢性肾病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贫血基础,上消化道出血后贫血会进一步恶化,需综合评估和处理。
四、发热
(一)表现及机制
上消化道出血后,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一般不超过38.5℃,持续3-5天。发热机制可能与血容量减少,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有关。例如,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出血后体温可在短期内升高,随着出血停止,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不同人群发热表现也有差异。儿童患者对发热的耐受性相对较差,体温升高时可能更容易出现烦躁、哭闹等表现;老年患者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发热时需密切观察,防止出现严重的体温波动引发其他并发症。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本身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后发热可能与原发病和出血后吸收热等多种因素相关,需要仔细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