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膜炎是细菌、真菌等感染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引发的炎症,病因与发病机制包括病原体入侵及心内膜损伤,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心脏表现和栓塞现象,诊断靠血液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治疗分抗感染和手术,儿童患者要注意生长发育等,老年患者需关注基础疾病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原体入侵:常见的病原体有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细菌等病原体可通过不同途径进入血流,如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等情况下,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后,若心脏存在异常,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等,病原体就容易附着在心内膜表面,引发炎症反应。例如,患有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患儿,由于心脏结构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更容易发生心内膜炎。
心内膜损伤:一些基础疾病或因素会导致心内膜损伤,使得病原体易于定植。比如,长期的风湿性心脏病会造成心脏瓣膜的病变,心内膜表面不光滑,为病原体的附着提供了条件。
二、分类
急性心内膜炎:通常由毒性较强的细菌引起,起病急骤,病情严重。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患者往往突然出现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同时伴有心脏瓣膜相关的症状,如心脏杂音的改变等。
亚急性心内膜炎:多由毒力相对较弱的病原体引起,如草绿色链球菌等。起病相对较缓慢,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表现为长期低热、乏力、贫血等,心脏杂音可能逐渐发生变化。
三、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发热是常见的全身表现,急性心内膜炎患者发热多为高热,亚急性者可为低热或中等度热。还可能出现乏力、盗汗、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全身不适症状。
心脏表现:心脏杂音是心内膜炎常见的体征,由于心内膜上的赘生物影响瓣膜的正常开闭,可使原有心脏杂音的性质发生改变或出现新的杂音。另外,还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如呼吸困难、水肿等,这是因为心内膜炎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受损,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例如,儿童患者若发生心内膜炎,可能会出现活动耐力下降,在玩耍后比正常儿童更容易出现气促等表现。
栓塞现象:赘生物脱落形成栓子,可随血流到达身体其他部位,引起相应部位的栓塞症状。如脑栓塞可导致头痛、偏瘫、意识障碍等;肾栓塞可引起腰痛、血尿等;脾栓塞可出现左上腹疼痛等。
四、诊断
血液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等感染征象。血培养是诊断心内膜炎的重要方法,通过多次血培养可发现致病的病原体。例如,对于怀疑心内膜炎的患者,需要多次采集血液进行培养,以提高阳性率。
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内膜上的赘生物、瓣膜病变等情况,是诊断心内膜炎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初步发现较大的赘生物,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则能更清晰地观察心内膜情况,提高赘生物的检出率。
五、治疗
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例如,若血培养提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耐酶青霉素等合适的抗生素。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心脏瓣膜病变、经内科治疗无效的心力衰竭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心脏手术治疗,如瓣膜置换术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心内膜炎往往与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相关,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并密切监测儿童的生命体征和各脏器功能。同时,要关注儿童的营养状况,因为心内膜炎会导致患儿消耗增加,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以促进身体恢复。
老年患者:老年人心内膜炎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原有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影响,同时控制好血糖、血压等指标,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老年患者发生心内膜炎时,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