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休克相关病因包括缺血性因素相关的急性心肌梗死(中老年有长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等)、不稳定型心绞痛(各年龄段中老年居多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等);心肌本身病变相关的心肌炎(各年龄段青少年儿童相对多见发病前多有感染病史等)、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各年龄段中年人居多男性略多有家族遗传史等,肥厚型心肌病多见于中青年部分有家族史男性略多运动可诱发等);心律失常相关的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各年龄段老年人相对多见有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或心肌梗死等病史等)、严重快速性心律失常(各年龄段有基础心脏疾病人群更易发生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可诱发等);机械性因素相关的急性肺栓塞(多见于有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人群各年龄段中老年相对多见等)、心脏破裂(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未及时治疗患者男性可能相对多等)。
一、缺血性因素相关病因
(一)急性心肌梗死
1.发病机制: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闭塞,导致心肌大面积缺血坏死,心肌收缩力显著下降,心输出量锐减,从而引发心源性休克。例如,当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发生急性阻塞时,可导致左心室大部分心肌坏死,严重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2.人群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往往有长期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史,可能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生活方式上常存在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情况。
(二)不稳定型心绞痛
1.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发生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阻塞,心肌供血急剧减少,心肌缺血缺氧加重,进而可能进展为心源性休克。
2.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老年居多,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易患,如吸烟、肥胖、有家族心血管疾病史等。
二、心肌本身病变相关病因
(一)心肌炎
1.发病机制:病毒、细菌等感染引起心肌炎症,心肌细胞受损,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心输出量降低。例如病毒性心肌炎,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炎症和功能异常。
2.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少年和儿童相对多见,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病史,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患病。
(二)心肌病
1.扩张型心肌病
发病机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因素有关,心肌逐渐扩大,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功能进行性下降,最终导致心源性休克。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中年人居多,男性略多于女性,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风险更高。
2.肥厚型心肌病
发病机制:常为遗传因素导致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使心室舒张功能受限,心输出量减少。当发生梗阻时,心功能进一步恶化,可引发心源性休克。
人群特点:多见于中青年,部分有家族史,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运动后可能诱发病情加重。
三、心律失常相关病因
(一)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
1.发病机制:如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的正常节律无法有效传导,心室率显著减慢,心输出量急剧降低,导致心源性休克。
2.人群特点:可见于各年龄段,老年人相对多见,可能有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或既往有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史。
(二)严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1.发病机制: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心脏节律紊乱,心室不能有效收缩,心输出量几乎为零,迅速引发心源性休克。
2.人群特点:可见于各种年龄段,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更易发生,如冠心病患者、心肌病患者等,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可诱发。
四、机械性因素相关病因
(一)急性肺栓塞
1.发病机制: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被血栓等栓子阻塞,肺循环阻力增加,右心室后负荷急剧加重,右心功能衰竭,进而影响左心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导致心源性休克。
2.人群特点:多见于有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长期卧床、手术后、恶性肿瘤患者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老年相对多见。
(二)心脏破裂
1.发病机制: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可导致心脏破裂,如心室游离壁破裂,血液迅速进入心包腔,引起心脏压塞,心输出量骤降,导致心源性休克。
2.人群特点: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发病后未得到及时治疗的患者,男性发病可能相对较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