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膜炎是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心内膜炎症,累及心瓣膜等部位,分急性和亚急性,有全身感染、心脏、外周表现,靠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诊断,治疗分抗感染和手术,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包括儿童、老年人、女性及有基础心脏病人群的相关情况。
发病机制
细菌等病原体入侵:当皮肤、黏膜等部位有损伤时,细菌等病原体可进入血液,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心脏,若心瓣膜等存在异常(如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瓣膜结构异常等),病原体就容易附着在受损的心内膜表面,从而引发炎症。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致病菌可通过伤口进入血液,进而侵犯心内膜。
血小板-纤维蛋白血栓形成:病原体感染心内膜后,会刺激机体的凝血机制,导致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在局部沉积,形成血栓,进一步为病原体的定植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使得炎症持续存在并可能逐渐加重。
分类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通常起病急骤,病情严重。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多发生于原本心瓣膜正常的个体。患者常突然出现高热、寒战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同时伴有心脏瓣膜受损相关的表现,如心脏杂音的改变等。例如,患者可能在短期内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相关表现,如脉压差增大、周围血管征等。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起病相对较缓,病程较长。常见致病菌为草绿色链球菌,患者多有基础心脏病,如风湿性心瓣膜病等。全身感染症状相对较轻,可有长期低热、乏力、贫血等表现,心脏杂音可能逐渐发生变化,也可出现一些外周表现,如瘀点、Osler结节(指和趾垫出现的豌豆大的红或紫色痛性结节)、Janeway损害(手掌和足底出现的无痛性出血红斑)等。
临床表现
全身感染表现
发热:是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多有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以上,呈弛张热型;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发热多为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5℃左右,但也有部分患者体温可较高。例如,儿童患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可能体温波动在38℃左右,伴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表现。
其他:可伴有乏力、盗汗、进行性贫血等表现。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由于病情进展快,贫血可能较为明显,短期内就可出现面色苍白等症状;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贫血是逐渐发生的,患者可能逐渐出现活动后气短等表现。
心脏表现
心脏杂音:几乎所有患者均可出现心脏杂音,但新出现的心脏杂音多提示心内膜炎的可能。原本已有心脏杂音的患者,杂音性质可发生改变,如由柔和的杂音变为粗糙、响亮的杂音等。例如,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原本有二尖瓣狭窄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若发生心内膜炎,杂音可能变得更粗糙。
心力衰竭:是心内膜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心瓣膜受损,导致瓣膜关闭不全或狭窄加重,心脏负荷增加,最终可引起心力衰竭。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水肿(下肢水肿、腹水等)、乏力等表现。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发生心内膜炎后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且病情可能较为严重。儿童患心内膜炎出现心力衰竭时,可能表现为喂养困难、呼吸急促等。
外周表现
瘀点:多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出现于皮肤、口腔黏膜等部位,为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压之不褪色。
Osler结节:主要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好发于手指或足趾末端的掌面,呈紫红色,有压痛。
Janeway损害:多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位于手掌和足底,呈无痛性出血红斑。
诊断方法
血培养:是诊断心内膜炎的最重要方法。一般需要在患者发热初期或发热时多次采血,通常需要采血3-5次,每次采血5-10ml。例如,怀疑心内膜炎时,应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尽快采血,若患者已使用过抗生素,应尽量在下次用药前采血。血培养可以明确致病菌,对于指导治疗非常关键。如果血培养阳性,可根据培养出的病原体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超声心动图:包括经胸超声心动图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发现50%-75%的赘生物,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可使赘生物的检出率提高到95%以上,还能更清晰地观察心瓣膜、心内膜等结构的病变情况。例如,对于怀疑心内膜炎但经胸超声心动图未发现明确赘生物的患者,应进一步进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图还可以评估心脏瓣膜的功能、心腔大小等,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是早期、足量、长疗程。例如,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一般需要使用大剂量的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疗程通常需要6-8周甚至更长时间;对于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也需要选用敏感抗生素,疗程一般在4-6周左右。
手术治疗:当出现严重的心脏并发症时,如严重的瓣膜反流导致难以纠正的心力衰竭、赘生物导致瓣膜严重狭窄或反复发生栓塞等情况时,需要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如瓣膜置换术等。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心功能等多方面因素。例如,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心脏仍在发育中,手术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手术对其未来心脏功能的影响。
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心内膜炎时,由于其免疫系统和心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在诊断方面,血培养时需要准确采集血液标本,超声心动图检查时要尽量配合医生保持安静。治疗上,抗生素的选择要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且要保证足疗程用药。同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如体温、精神状态、心脏杂音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患心内膜炎后病情相对复杂。在诊断时,要注意与其他老年常见疾病相鉴别,如肺部感染等。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并且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在护理方面,要注意老年人的营养支持,保持其皮肤清洁,预防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女性:女性心内膜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生理期等因素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在抗感染治疗期间,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再次发生病原体入侵的情况。同时,要关注心理状态,心内膜炎病程较长,可能会给女性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家人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有基础心脏病人群:如患有风湿性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的人群,本身心脏结构或功能已有异常,更容易发生心内膜炎。这类人群要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感染,如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拔牙等有创操作时的感染风险,若必须进行有创操作,要在操作前后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一旦出现发热、心脏杂音改变等可疑心内膜炎的表现,要尽早就诊,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