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肌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骨骼肌,发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有肌肉症状及其他系统表现,通过临床表现评估、实验室检查、肌肉活检诊断,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预后个体异,患者要遵方案、定期复诊、注意休息与锻炼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多发性肌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骨骼肌,以四肢近端肌肉无力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可伴有肌肉疼痛等表现,属于特发性炎性肌病的一种类型。
二、发病机制
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目前认为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有关。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具有易患多发性肌炎的遗传背景,而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等可能作为触发因素,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的肌肉组织,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肌肉出现病变。例如,某些病毒感染可能改变肌肉细胞的抗原性,使得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肌肉细胞识别为外来异物进行攻击。
三、临床表现
1.肌肉症状
肌肉无力:通常从四肢近端肌肉开始,逐渐累及其他部位肌肉。患者可能出现上下楼梯困难、抬手梳头费力、蹲下后站起困难等表现。例如,患者爬楼梯时会感觉腿部肌肉无力,难以一步一步登上楼梯;梳头时手臂抬起困难,无法将梳子顺利梳到头发上。这种肌肉无力在不同年龄、性别患者中均可出现,但由于不同年龄段肌肉使用情况不同,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行走缓慢、易跌倒等;成年患者则可能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出现相应的活动受限。
肌肉疼痛:部分患者会伴有肌肉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酸痛或胀痛等。
2.其他系统表现
皮肤表现:约20%-30%的多发性肌炎患者会出现皮肤受累表现,如向阳疹(双侧眼睑紫红色水肿性红斑)、Gottron丘疹(指关节、肘、膝关节伸面的紫红色扁平丘疹)等。皮肤表现的出现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累及皮肤组织有关,不同性别患者皮肤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女性患者可能更关注皮肤外观变化带来的心理影响。
肺部表现:少数患者可出现肺部受累,表现为间质性肺炎等,患者可能出现咳嗽、气短等症状。肺部受累在有长期患病史或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中相对更易发生,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肺功能储备相对较差,肺部受累后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
心脏表现:个别患者可出现心脏受累,如心律失常等,心脏表现的发生与心肌组织受到自身免疫炎症累及有关,有心脏基础疾病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发生心脏受累的风险相对较高。
四、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发展过程等,同时进行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肌肉力量、肌肉压痛等情况。例如,通过肌力测试来评估四肢近端及其他部位肌肉的力量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肌肉无力及无力的程度。
2.实验室检查
血清肌酶谱: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肌酶水平通常会显著升高,这是因为肌肉炎症破坏导致肌酶释放进入血液。一般来说,CK水平升高的程度与肌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病情越重,CK水平可能越高。
自身抗体检测:常见的自身抗体如抗Jo-1抗体等对多发性肌炎的诊断有一定特异性,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阳性结果。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辅助诊断及判断病情的活动性等。
3.肌肉活检:是诊断多发性肌炎的重要依据。通过病理检查可以观察到肌肉组织存在炎症细胞浸润、肌纤维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从而明确诊断。肌肉活检对于不典型病例的诊断尤为重要,但该检查是有创性的,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风险受益比。
五、治疗
目前主要的治疗药物为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来缓解症状。此外,对于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有禁忌证的患者,可能会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决策,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六、预后及注意事项
1.预后:多发性肌炎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经过规范治疗,部分患者可以达到临床缓解,但容易复发。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可能会导致肌肉萎缩、呼吸肌无力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年龄较大、合并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2.注意事项
患者自身:需要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但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进行康复锻炼,以维持肌肉力量和关节功能,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加重肌肉损伤。女性患者在治疗期间要关注皮肤表现的变化,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日晒等可能加重皮肤损害的因素。
特殊人群: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生长发育情况,由于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需定期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老年患者则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定期进行肝肾功能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调整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