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治疗包括初始复苏(气道呼吸支持、循环支持,循环支持有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控制感染(寻找感染源、抗感染治疗)、器官功能支持(肾脏、肝脏、神经系统支持)及其他支持措施(血糖控制、营养支持、凝血功能管理),需多学科协作,个体化治疗,监测指标调整方案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一、初始复苏
1.气道与呼吸支持:确保患者气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等操作维持呼吸功能,以保证充足氧供,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需根据其解剖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气道管理方式,如儿童需特别注意气道管径等情况。
2.循环支持
液体复苏:首先快速输注晶体液,如0.9%氯化钠溶液,成人初始可快速输注10-20ml/kg,儿童按10-20ml/kg计算,严重脓毒症休克时最初3小时内晶体液可输注20ml/kg,然后根据血流动力学等情况调整。对于存在低蛋白血症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胶体液,如白蛋白等,但需注意胶体液的选择和使用时机。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在液体复苏基础上若循环仍不稳定,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用于维持平均动脉压(MAP)≥65mmHg,对于儿童需根据体重等调整剂量。
二、控制感染
1.寻找感染源:尽快通过影像学等检查手段明确感染源,如肺部感染需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腹腔感染需检查腹腔情况等,不同年龄和不同感染部位的感染源寻找方式和重点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感染源可能更常与呼吸道、胃肠道等相关。
2.抗感染治疗:尽早使用抗菌药物,根据可能的病原菌经验性选择广谱抗菌药物,如对于社区获得性感染可能选用头孢曲松等,医院获得性感染可能选用碳青霉烯类等,然后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调整抗菌药物,注意不同年龄患者的药物代谢和耐药情况差异,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种类和剂量。
三、器官功能支持
1.肾脏功能支持:密切监测尿量等指标,若出现急性肾损伤,保证足够的液体灌注,必要时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但需注意儿童使用利尿剂的剂量和安全性,对于少尿或无尿患者可能需要评估是否需要肾脏替代治疗。
2.肝脏功能支持:监测肝功能指标,对于肝损伤患者给予相应的护肝支持措施,如存在胆红素升高等情况,采取促进胆红素代谢等处理,考虑不同年龄肝脏代谢功能差异对治疗的影响。
3.神经系统支持:关注患者意识等神经系统情况,维持脑灌注,控制颅内压等,对于小儿患者需特别注意神经系统发育特点对治疗的影响,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四、其他支持措施
1.血糖控制:将血糖控制在7.8-10.0mmol/L之间,对于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根据其基础血糖情况调整控制目标,避免高血糖或低血糖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2.营养支持:早期开始营养支持,可选择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肠内营养优先,根据患者胃肠道功能情况进行,注意不同年龄患者的营养需求差异,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以促进机体恢复。
3.凝血功能管理:监测凝血指标,对于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如出现D-二聚体升高等情况,必要时给予抗凝等治疗,考虑特殊人群如孕妇等凝血功能异常的特殊性及处理禁忌。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多学科协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等进行个体化治疗,密切监测各项指标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