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启动急救措施,包括环境评估与患者体位安置,为成年患者平卧,儿童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避免过度搬动;建立至少2条大口径静脉通道,儿童静脉穿刺要轻柔准确。积极补充血容量,先晶体液初步复苏,儿童按体重输入,再晶体液基础上依情况用胶体液,儿童用胶体液需谨慎评估。采取现场初步止血,儿童操作轻柔,进一步明确出血部位并处理,儿童内脏出血等需更谨慎评估。监测生命体征,儿童要频繁监测,再进一步评估做后续治疗,儿童后续治疗要考虑生长发育特点谨慎调整用药等。
1.环境评估与患者体位:首先将患者转移至安全、通风良好的环境,让患者平卧,若有头胸部损伤则采取半卧位。对于儿童,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且避免过度搬动。
对于成年患者,平卧可保证重要脏器血液灌注;儿童由于其生理特点,需特别注意避免因体位不当加重呼吸循环障碍。
2.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迅速建立至少2条大口径静脉通道,可选择上肢肘前静脉等部位。对于儿童,静脉穿刺要轻柔准确,避免多次穿刺增加患儿痛苦及血管损伤风险。
大口径静脉通道能保证快速补液,满足失血性休克时迅速补充血容量的需求,儿童血管细,需专业操作以保障输液通路建立。
积极补充血容量
1.晶体液初步复苏:首先选用晶体液,如生理盐水、复方乳酸钠溶液等进行快速扩容。一般先快速输入晶体液1000-2000ml,儿童按10-20ml/kg体重输入。
晶体液可快速补充细胞外液,纠正休克早期的组织低灌注。儿童由于血容量相对较少,需严格按照体重计算输入量,避免过量导致心肺负担过重。
2.胶体液的应用:在晶体液复苏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选用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白蛋白等。例如,对于严重失血患者,可输入适量胶体液以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儿童使用胶体液需谨慎评估,选择合适的胶体液及剂量。
胶体液能较长时间维持血容量,羟乙基淀粉等胶体液可在血管内发挥作用,白蛋白对于纠正低蛋白血症相关的失血性休克有重要意义,但儿童使用时要考虑其代谢等情况。
止血措施
1.现场初步止血:尽快采取现场止血措施,如采用压迫止血法,对于外伤出血,用清洁纱布等压迫出血部位。对于儿童,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加重损伤。
及时有效的现场止血可减少进一步失血,压迫止血是简单有效的方法,儿童皮肤娇嫩,需注意压迫力度和方式。
2.进一步明确出血部位并处理:迅速判断出血部位,如为内脏出血需尽快送往具备相应救治条件的医院进行手术等处理;如为外伤血管破裂等,需进行手术缝合或血管结扎等。儿童内脏出血等情况需更谨慎评估,可能需要借助影像学等检查明确出血部位。
明确出血部位并处理是控制失血性休克继续发展的关键,不同部位的出血处理方式不同,儿童的解剖生理特点使其出血后的诊断和处理有其特殊性,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
监测与后续治疗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对于儿童,要频繁监测,因为儿童病情变化较快。
生命体征监测能及时反映患者的循环状态,血压、心率等指标变化可提示休克纠正情况或是否有继续失血等情况,儿童由于自身调节能力相对较弱,需更密切监测。
2.进一步评估与后续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气分析等,以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后续治疗,如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处理凝血功能障碍等。儿童在后续治疗中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用药等要谨慎调整。
通过实验室检查可更精准了解患者内环境等情况,从而进行针对性治疗,儿童的各项指标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治疗时需依据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