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常见原因有创伤性失血、外科手术相关失血、妇产科出血、消化道出血;治疗包括紧急复苏(补充血容量、止血)和维持重要脏器功能(呼吸、循环支持及器官功能监测支持);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各自注意事项,儿童补液控速量、止血谨慎,老年人关注基础病、综合选止血法,妊娠期女性兼顾胎儿、选对胎儿影响小的方法及监测胎儿情况。
一、失血性休克的原因
失血性休克常见原因包括:
创伤性失血:严重的外伤,如交通事故导致的脏器破裂出血(肝脏、脾脏破裂等)、骨折伴大血管损伤等,大量血液丢失,使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引发休克。例如,高速车祸中,车辆的猛烈撞击可能导致患者体内重要血管破裂,血液迅速流失。
外科手术相关失血:在大型手术过程中,如肝叶切除术、宫外孕手术等,若手术视野出血控制不佳,会导致大量血液丢失,从而引发失血性休克。比如肝叶切除手术中,肝脏血管丰富,若手术操作不当或血管结扎不牢固,就可能出现大量出血情况。
妇产科出血:妊娠期的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大出血,以及产后大出血等,都可导致失血性休克。以胎盘早剥为例,胎盘早期剥离会使子宫血管破裂出血,若出血量大且未能及时控制,产妇就容易陷入失血性休克状态。
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肠道恶性肿瘤等疾病可引起消化道大量出血,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短时间内失血量较大时可引发失血性休克。例如,患者因长期胃溃疡未规范治疗,导致溃疡面血管破裂,大量血液涌入消化道。
二、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紧急复苏
补充血容量:立即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快速输注晶体液(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等)以迅速扩充容量,晶体液可快速补充血管内容量,但维持时间较短。随后可根据情况输注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白蛋白等),胶体液能较长时间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有助于维持血容量。一般先晶后胶进行补液。
止血措施:针对出血原因采取相应止血手段。若是创伤性失血,需尽快进行手术止血,修复受损血管或脏器;若是妇产科出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清宫、子宫动脉栓塞或子宫切除等止血措施;消化道出血可通过内镜下止血、介入栓塞止血或外科手术止血等方式控制出血。
维持重要脏器功能
呼吸支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严重时需进行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以维持机体氧供,保障重要脏器的氧合。例如,当患者因失血性休克导致氧分压降低时,及时的机械通气能改善氧合状况。
循环支持:在补液和止血的同时,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血压,如去甲肾上腺素等,通过调节血管张力来改善组织灌注。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需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器官功能监测与支持:密切监测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尿量、血气分析等指标,以评估脏器灌注情况。若出现肾功能不全,可能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若出现肝功能损害等,也需采取相应的支持治疗措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失血性休克时,由于其生理特点,血容量相对较少,失血后病情变化较快。在补液时需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和量,避免补液过快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同时,儿童的止血措施需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对儿童创伤较小的止血方法,如内镜下止血等,且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命体征变化,因为儿童对休克的耐受能力较成人差。
老年人:老年人失血性休克时,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关注基础疾病的影响,补液时要注意心功能情况,避免过量补液加重心脏负担。止血措施的选择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全身状况,如手术耐受性等,可能更倾向于相对保守的止血方法,但也要以有效控制出血为原则。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失血性休克需特别注意对胎儿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兼顾胎儿的安危。补液时要选择对胎儿无不良影响的液体,止血措施的选择要尽量减少对妊娠的干扰,如在可行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止血方法,同时密切监测胎儿的胎心、胎动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