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的救治包括快速识别与评估,通过监测生命体征等进行;维持生命体征稳定,保持气道通畅、建立静脉通路行液体复苏;抗感染治疗,寻找感染源并控制、经验性选用抗感染药物;循环支持,优化液体复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器官功能支持,包括肾脏、肝脏等器官及其他器官的支持;病情监测与调整治疗,动态监测并根据结果调整治疗策略,不同人群需个体化对待。
一、初始评估与支持
1.快速识别与评估:立即识别感染性休克患者,通过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意识状态、乳酸水平等进行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常表现为低血压、心动过速、呼吸急促、乳酸升高及意识改变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小儿感染性休克可能有其独特表现,如婴儿可能出现囟门饱满、皮肤花斑等;女性患者在感染性休克发生时需考虑与生理期等因素有无关联,但主要还是基于生命体征等客观指标评估。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慢性肺部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等,感染性休克时其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病情,需更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2.维持生命体征稳定: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支持呼吸。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快速补充晶体液进行液体复苏,晶体液可选择0.9%氯化钠溶液等,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液体复苏的量和速度需根据体重等精确计算。
二、抗感染治疗
1.寻找感染源并控制:尽快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腹部CT等)等方法寻找感染源,如肺部感染、腹腔感染等。一旦明确感染源,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感染,如对于肺部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抗感染药物治疗及痰液引流等;腹腔感染可能需要手术引流等操作。
2.抗感染药物应用:根据可能的病原菌经验性选用抗感染药物,如对于社区获得性感染可能选用β-内酰胺类等药物,医院获得性感染可能需选用更广谱的抗感染药物。不同年龄人群对抗感染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不同,小儿需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且注意剂量调整,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有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病史的患者,需调整抗感染药物的剂量以避免药物蓄积中毒。
三、循环支持
1.液体复苏优化:在初始液体复苏后,根据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如中心静脉压、心输出量等)进一步优化液体复苏。可选用胶体液(如白蛋白等)辅助液体复苏,但需注意胶体液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老年患者,液体复苏需更谨慎,避免过快过多液体输入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女性患者在液体复苏时也需关注其循环系统的耐受性等情况。
2.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如果液体复苏后仍存在低血压,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等维持血压。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需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指标调整剂量,以达到合适的血流动力学目标。不同年龄人群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需考虑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小儿使用时需精确调整剂量;有心血管基础病史的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需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变化。
四、器官功能支持
1.肾脏功能支持:密切监测尿量等肾功能指标,若出现急性肾损伤,根据情况考虑肾脏替代治疗等措施。对于有慢性肾脏病史的患者,在感染性休克发生时更需关注肾脏功能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以保护肾脏功能。
2.肝脏功能支持:监测肝功能指标,对于肝功能受损的患者,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如补充营养等。有肝脏基础病史的患者在感染性休克时,其肝脏的代谢等功能可能进一步受损,需加强对肝脏功能的监测和支持。
3.其他器官支持:对于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的患者,给予相应的处理,如补充凝血因子等。对于小儿患者,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在器官功能支持方面更要注重精细操作和监测。
五、病情监测与调整治疗
1.动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实验室指标(如血常规、生化指标、凝血功能等)以及器官功能指标等,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性别、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病情监测频率和指标选择上可能有所差异,需个体化制定监测方案。
2.调整治疗策略: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抗感染药物、液体复苏方案、血管活性药物等的使用。例如,若患者感染控制不佳,需重新评估病原菌并调整抗感染药物;若器官功能进一步恶化,需加强相应的器官功能支持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