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是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引起的脓毒症伴休克,发病机制包括炎症反应失控和循环功能障碍,临床表现分休克早期和进展期,诊断有感染证据、休克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标准,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循环支持、纠正代谢紊乱、器官功能支持,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感染性休克的定义
感染性休克是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症伴休克,是严重感染导致的危及生命的综合征。感染源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这些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引发机体的过度免疫炎症反应,进而影响循环、细胞代谢和微循环功能,最终导致休克。
二、发病机制
1.炎症反应失控: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免疫系统被激活,大量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被释放,形成过度的炎症反应。这些炎症介质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微循环障碍等。例如,TNF-α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
2.循环功能障碍: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导致血液浓缩,外周阻力下降,心输出量改变等。同时,炎症介质还可影响心肌收缩功能,使心排出量降低,进一步加重循环障碍。在儿童中,因其免疫系统和循环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感染后更容易出现炎症反应失控和循环功能障碍,且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
三、临床表现
1.休克早期:患者可表现为精神状态改变,如烦躁或焦虑;皮肤温度改变,四肢皮肤湿冷;心率增快,超过同龄正常心率范围;血压可正常或稍低,但脉压差减小;尿量减少等。在儿童中,婴儿可能表现为囟门饱满、前囟张力增高等非特异性表现。
2.休克进展期:患者精神萎靡,皮肤苍白、发绀,花斑样改变;心率进一步增快,血压进行性下降;呼吸急促,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表现,如口唇发绀、血气分析示pH值降低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表现有所差异,幼儿可能出现哭闹不止、拒食等情况。
四、诊断标准
1.感染证据:存在明确的感染灶,如肺部感染时可闻及肺部啰音、影像学显示肺部浸润影;血培养或其他体液培养检出病原体等。
2.休克表现:收缩压低于同年龄正常下限,婴儿<70mmHg,1~10岁<70mmHg+2×年龄(岁),>10岁<90mmHg;或血压较基础值下降超过40mmHg;同时伴有组织灌注不足表现,如皮肤花斑、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秒、尿量<1mL/(kg·h)等。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计数异常,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降钙素原(PCT)等感染标志物升高;血气分析示酸碱平衡紊乱等。
五、治疗原则
1.控制感染:尽快明确感染源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感染,如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于儿童,要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并确保足够的剂量和疗程来控制感染。
2.循环支持:补充血容量,快速输入晶体液或胶体液以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对于儿童,要注意输液速度和量,避免输液过快导致心衰等并发症。同时,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等维持血压,但需根据患者反应调整药物剂量。
3.纠正代谢紊乱:通过调整酸碱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等维持内环境稳定。在儿科治疗中,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电解质平衡,因为儿童的电解质调节能力相对较弱。
4.器官功能支持:如出现呼吸衰竭需进行机械通气;出现肾功能不全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器官功能支持的具体方式和监测指标有所不同,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感染性休克病情变化快,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尿量等指标。在治疗过程中,输液时要严格控制速度和量,避免发生心衰或肺水肿等并发症。同时,抗生素的选择要考虑儿童的肝肾功能和生长发育特点,避免使用有潜在毒性或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感染性休克时,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补液时要密切监测心功能,防止输液过多加重心脏负担。对于老年人的感染源查找要全面细致,因为老年人感染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感染性休克时,要充分考虑胎儿的情况。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同时积极控制感染,维持母体的循环稳定,以保障胎儿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