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贫血是孕妇妊娠期间因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引发的血液系统疾病,为孕期常见并发症之一,其诊断依据妊娠不同阶段血红蛋白浓度阈值。该病可分为缺铁性贫血(因铁需求增加、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等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因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等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因免疫介导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等导致)和溶血性贫血(因遗传或获得性因素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等导致)四类。临床表现上,轻度可能无症状或仅有非特异性症状,中重度则症状明显;对母体危害包括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风险,对胎儿危害有生长受限、低出生体重等风险。诊断需通过血常规、铁代谢指标等实验室检查及骨髓穿刺等特殊检查。治疗与预防因贫血类型而异,如缺铁性贫血以口服铁剂为主,巨幼细胞性贫血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等。特殊人群如多胎妊娠孕妇、素食主义者等需额外注意。长期管理需定期随访、进行营养教育及提供心理支持,通过多学科协作实现个体化治疗以降低母儿并发症风险。
一、什么是妊娠合并贫血
妊娠合并贫血是指孕妇在妊娠期间因血红蛋白(Hb)浓度低于正常值范围而引发的血液系统疾病,是孕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妊娠期不同阶段血红蛋白浓度低于以下阈值即可诊断:
1.妊娠早期(≤12周):Hb<110g/L
2.妊娠中期(13~27周):Hb<105g/L
3.妊娠晚期(≥28周):Hb<110g/L
二、妊娠合并贫血的分类及病因
1.缺铁性贫血
病因:妊娠期铁需求量增加(约增加1000mg),但孕妇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如慢性胃肠道疾病、素食主义),以及胎儿胎盘发育对铁的竞争性摄取。
机制: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红细胞体积减小,形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巨幼细胞性贫血
病因: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常见于饮食结构单一(如过度烹饪导致叶酸破坏)、胃肠道吸收障碍(如克罗恩病、胃切除术后)或代谢异常(如先天性内因子缺乏)。
机制:DNA合成障碍导致红细胞核成熟延迟,形成大细胞性贫血。
3.再生障碍性贫血
病因:免疫介导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可能与妊娠期免疫状态改变相关,但发生率较低。
机制:全血细胞减少,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均降低。
4.溶血性贫血
病因:遗传性(如地中海贫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或获得性(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感染)因素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
机制:红细胞寿命缩短,骨髓代偿性增生不足。
三、妊娠合并贫血的临床表现及危害
1.临床表现
轻度贫血可能无症状,或仅表现为乏力、头晕、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
中重度贫血可出现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甚至心力衰竭。
2.对母体的危害
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感染及输血风险。
长期贫血可能导致心肌肥厚、心功能不全。
3.对胎儿的危害
胎儿宫内生长受限、低出生体重、早产风险增加。
严重贫血可能导致胎儿缺氧、胎死宫内或新生儿窒息。
四、妊娠合并贫血的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Hb、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HCT)降低,MCV(平均红细胞体积)、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可辅助分类。
铁代谢指标: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缺铁性贫血)。
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测定(巨幼细胞性贫血)。
网织红细胞计数:反映骨髓造血功能。
2.特殊检查
骨髓穿刺: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的鉴别诊断(仅在必要时进行)。
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针对有家族史或地域高发人群。
五、妊娠合并贫血的治疗及预防
1.缺铁性贫血
治疗: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为一线治疗,严重贫血或无法耐受口服者可静脉补铁。
预防:妊娠早期开始补充元素铁60mg/d,妊娠中晚期增加至100~200mg/d,同时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红肉、动物肝脏)。
2.巨幼细胞性贫血
治疗:叶酸5mg/d,维生素B121000μg/d肌肉注射(每周1次),直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
预防:增加绿叶蔬菜、豆类及动物蛋白摄入,避免过度烹饪。
3.再生障碍性贫血
治疗:免疫抑制治疗(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造血干细胞移植(仅限部分患者),需多学科协作。
4.溶血性贫血
治疗:根据病因采用糖皮质激素、输血或脾切除等,遗传性溶血性贫血需遗传咨询。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多胎妊娠孕妇:铁需求量显著增加,建议从妊娠早期开始强化铁剂补充。
2.素食主义者:需额外补充铁剂及维生素B12,定期监测铁蛋白及维生素B12水平。
3.慢性疾病患者(如炎症性肠病、慢性肾病):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4.有贫血家族史者:建议孕前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筛查,早孕期行产前诊断。
七、妊娠合并贫血的长期管理
1.定期随访:每4~6周复查血常规及铁代谢指标,直至分娩后3个月。
2.营养教育:指导孕妇合理搭配饮食,避免浓茶、咖啡等影响铁吸收的食物。
3.心理支持:对中重度贫血孕妇提供心理疏导,减轻焦虑情绪。
妊娠合并贫血的规范管理可显著降低母儿并发症风险,需通过多学科协作实现个体化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