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湿疹是发生在外阴部位的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包括内部的过敏体质、慢性疾病和外部的局部刺激、接触过敏原等,临床表现有瘙痒、多样皮疹及好发部位,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鉴别诊断,治疗有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预防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过敏原、积极治疗慢性疾病,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有相应特殊注意事项。
一、定义
外阴湿疹是一种发生在外阴部位的炎症性皮肤病,属于湿疹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病因较为复杂,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
二、病因
1.内部因素
过敏体质:本身为过敏体质的人群,对外界多种致敏物质更容易产生过敏反应,从而诱发外阴湿疹。例如有家族过敏史的人群,其发生外阴湿疹的风险相对较高。
慢性疾病:患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等慢性疾病时,机体的免疫功能等可能会受到影响,进而增加外阴湿疹的发病几率。比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等因素,更容易出现外阴湿疹相关症状。
2.外部因素
局部刺激:外阴部位长期受到分泌物、尿液、粪便等的刺激,或者穿着不透气、化纤材质的内裤,过度摩擦等,都可能引发外阴湿疹。例如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且内裤不透气的女性,外阴部位容易因潮湿、摩擦等刺激而患上湿疹。
接触过敏原:接触外界的一些过敏原,如卫生巾、护垫、化纤织物、某些洗涤剂等,都可能引起外阴部位的过敏反应,导致湿疹发生。比如对某一品牌卫生巾过敏的女性,使用该卫生巾后可能会在外阴出现湿疹表现。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瘙痒:外阴部位剧烈瘙痒是外阴湿疹的主要症状之一,患者往往难以忍受,搔抓后可能会导致症状加重,甚至引起皮肤破损、感染等情况。这种瘙痒感在夜间通常会更为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日常生活。
皮疹形态:皮疹形态多样,急性期可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水疱破裂后可形成糜烂、渗出;亚急性期表现为红肿和渗出减轻,出现结痂、鳞屑;慢性期则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等。例如急性期可能在外阴看到密集的小水疱,周围伴有红晕;慢性期则可见外阴皮肤纹理加深,变得粗糙。
2.好发部位:主要发生在大阴唇、小阴唇、阴阜等部位。
四、诊断
1.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诱因、病情变化等,了解患者是否有过敏史、慢性疾病史等。
2.体格检查:通过对外阴部位的仔细观察,查看皮疹的形态、分布等情况,初步判断是否为外阴湿疹。
3.鉴别诊断:需要与外阴接触性皮炎、外阴银屑病等疾病进行鉴别。例如外阴接触性皮炎多有明确的接触过敏原史,皮疹与接触部位一致;外阴银屑病有典型的银白色鳞屑等表现,可通过这些特点进行区分。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一般治疗: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摩擦,不用刺激性强的洗剂清洗外阴。穿着宽松、棉质的内裤,减少对外阴的刺激。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药物,急性期有渗出时可用硼酸溶液等湿敷;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乳膏等外用药物,如病情需要还可能会口服抗组胺药物等。
2.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选择舒适、透气的内裤材质。
避免接触过敏原:了解自己的过敏原,尽量避免接触,如对某种卫生巾过敏则更换其他不过敏的品牌。
积极治疗慢性疾病:对于患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控制病情,降低外阴湿疹的发病风险。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由于其身体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在发生外阴湿疹时,更要谨慎用药,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以患者舒适度为首要考虑,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保持外阴清洁干燥等;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其搔抓外阴,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以保障儿童的健康和舒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