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外阴湿疹是常见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由内外因素致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有瘙痒、不同时期皮疹形态等表现,好发于外阴特定部位,内在因素含自身免疫、内分泌、遗传等,外在因素有接触过敏原、局部刺激等,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需与相关疾病鉴别,治疗分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定义
女性外阴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主要发生在外阴部位,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内在因素(如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内分泌紊乱等)和外在因素(如接触过敏原、局部潮湿、摩擦等)相互作用。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瘙痒:是主要症状,程度轻重不一,患者常因瘙痒难以忍受而搔抓,搔抓可导致皮肤破损,进而加重病情。瘙痒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个体差异、病情严重程度、环境等。在月经周期、穿着紧身衣物、局部温度升高等情况下,瘙痒可能会加剧。
皮疹形态:急性期皮疹多表现为密集的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基底潮红。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皮疹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慢性期则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等。不同时期的皮疹形态变化与病情的发展阶段相关,急性期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可能会过渡到亚急性期,再进一步发展为慢性期。
2.好发部位:主要局限于大小阴唇、阴阜、会阴等部位,这些部位皮肤较为娇嫩,且易受分泌物、经血等刺激,加上局部透气性相对较差,容易诱发湿疹。
三、病因
1.内在因素
自身免疫因素:当自身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可能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导致外阴部位发生免疫性炎症反应,引发湿疹。例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发生外阴湿疹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内分泌因素:女性的内分泌变化与外阴湿疹的发生有一定关联。如在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可能影响皮肤的生理状态,从而诱发或加重外阴湿疹。
遗传因素:部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女性外阴湿疹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过敏相关疾病的病史,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那么个体发生外阴湿疹的遗传易感性可能会增加。
2.外在因素
过敏原接触:接触外界过敏原是常见的诱发因素。例如,对某些化纤材质的内裤过敏,或者对外用药物、卫生用品(如卫生巾、护垫等)中的某些成分过敏,都可能引起外阴部位的过敏反应,导致湿疹发生。
局部刺激:外阴部位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如不注意局部清洁、多汗等,容易滋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刺激皮肤引发炎症。另外,长期穿着紧身、不透气的裤子,局部摩擦增加,也会对外阴皮肤造成刺激,诱发湿疹。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伴随症状、既往过敏史、家族过敏史等。通过病史采集可以初步了解病情的大致情况,为诊断提供线索。例如,若患者在更换卫生巾品牌后出现外阴瘙痒等症状,提示可能与卫生巾过敏有关。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外阴部位的皮肤损害情况,观察皮疹的形态、分布、有无渗出等。通过体格检查可以直观地了解病变的特征,有助于初步诊断。
3.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可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斑贴试验,用于检测患者是否对某些过敏原过敏;真菌镜检和培养,以排除外阴部位的真菌感染,因为真菌感染也可能类似湿疹表现但治疗方法不同。
五、鉴别诊断
1.外阴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与接触物有关,去除接触物后病情较快改善,而外阴湿疹的接触史往往不那么明确,皮疹分布相对更广泛。
2.外阴神经性皮炎:多与神经精神因素有关,皮疹表现为皮肤苔藓样变,瘙痒剧烈,但一般无渗出等急性期表现,而外阴湿疹有不同时期的多种皮疹形态表现。
3.外阴银屑病:皮疹一般为红色斑块,上覆银白色鳞屑,边界清楚,刮除鳞屑可见点状出血,与外阴湿疹的皮疹形态有明显区别。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建议患者每天用清水清洗外阴,但要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洗液。清洗后要及时擦干,保持外阴部位干燥。尤其是在经期,要勤换卫生巾,减少局部潮湿环境。
避免刺激:指导患者避免搔抓、摩擦外阴部位,穿着宽松、棉质的内裤,减少对外阴皮肤的刺激。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鲜等。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药物。急性期有渗出时可选用3%硼酸溶液等进行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外用;慢性期可选用角质促成剂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由于处于特殊生理时期,在治疗外阴湿疹时需更加谨慎。应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一般优先考虑外用药物治疗,且在使用任何药物前都应咨询医生,权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使用。同时,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减少局部刺激。
2.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女性使用药物时需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选择药物时应咨询医生,避免使用对婴儿有潜在不良影响的药物。一般可优先选择局部外用的相对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并密切观察婴儿是否出现异常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