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病,因ATP7B基因突变致铜代谢异常,多器官受损,有肝脏、神经等多系统表现,可通过实验室、影像及基因检测诊断,治疗包括驱铜、对症及饮食控制,不同特殊人群治疗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ATP7B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肝脏合成铜蓝蛋白障碍以及胆道排铜减少,使得铜在体内过度蓄积,进而损伤肝脏、神经系统、角膜等多个器官。
二、发病机制
铜代谢异常:正常情况下,铜蓝蛋白由肝脏合成,能够结合铜并将其转运至外周组织。而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ATP7B基因发生突变,使得肝脏合成铜蓝蛋白的功能出现障碍,同时胆道排铜也减少,导致铜在肝脏、大脑基底节、角膜、肾脏等组织器官中沉积。
多器官损伤
肝脏损伤:铜在肝脏沉积可引起肝细胞损伤、炎症坏死,逐渐发展为肝硬化等肝脏病变。
神经系统损伤:铜沉积在基底节等部位,影响神经递质的正常功能,导致锥体外系症状,如震颤、肌张力障碍、运动迟缓等,还可能出现精神症状、认知障碍等。
角膜损伤:铜沉积在角膜缘后弹力层,形成K-F环(角膜色素环),是肝豆状核变性较为特征性的体征。
肾脏损伤:铜沉积在肾脏可引起肾小管功能障碍,出现氨基酸尿、蛋白尿、糖尿等。
三、临床表现
肝脏表现: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可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肝脾肿大、腹水等,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
神经系统表现:常见于青少年及成人,锥体外系症状是其主要表现,如静止性震颤(多从手部开始,逐渐波及全身)、肌张力障碍(如面具脸、流涎、扭转痉挛等)、运动迟缓等。还可能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等。部分患者会有精神症状,如抑郁、焦虑、幻觉、妄想等,以及认知障碍。
眼部表现:角膜K-F环是重要体征,在裂隙灯下可见角膜缘有棕绿色或金黄色的色素环。
其他表现:肾脏受累可出现肾性糖尿、氨基酸尿等;血液系统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等;骨骼系统可出现骨质疏松、骨软化等。
四、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清铜蓝蛋白测定:血清铜蓝蛋白降低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通常低于0.2g/L。
24小时尿铜测定:患者24小时尿铜排泄量明显增加,常>100μg。
肝铜量测定:肝组织铜含量测定是诊断的金标准,肝铜量>250μg/g干重。
影像学检查
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可见基底节区等部位有异常信号改变。
腹部超声或CT:可发现肝脏肿大、肝硬化、脾肿大等肝脏病变。
基因检测:检测ATP7B基因的突变情况,有助于确诊和发现携带者。
五、治疗
驱铜治疗:常用药物有青霉胺、曲恩汀等,通过与铜结合,促进铜的排泄。
对症治疗:针对肝脏损伤给予保肝治疗;针对神经系统症状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如使用抗震颤麻痹药物改善震颤等症状;对于精神症状给予抗精神病药物等。
饮食控制:患者需低铜饮食,避免食用含铜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脏、坚果、巧克力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由于驱铜药物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需定期评估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同时,儿童的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铜沉积对神经系统的损伤可能影响其智力、运动功能等发育,需尽早诊断和规范治疗,以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孕妇患者:孕妇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在治疗时需谨慎选择药物,因为一些驱铜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权衡利弊,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密切监测孕妇的肝脏功能、铜代谢情况以及胎儿的发育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等问题。驱铜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青霉胺可能引起的过敏反应、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等,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变化,因为其肝肾功能可能随年龄增长而减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