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有痛性颌下淋巴结肿大常见于感染因素(细菌、病毒感染及面部皮肤、耳部感染等其他炎症性疾病),鉴别需关注淋巴结大小、质地、活动度及伴随全身、局部症状,应对要及时就医检查,针对病因治疗,不同人群需考虑自身特点确保合适诊疗。
一、常见原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口腔、咽部的细菌感染较为常见,如牙龈炎、牙周炎、扁桃体炎等。当口腔内的细菌,例如链球菌、葡萄球菌等侵袭机体时,可经淋巴回流至颌下淋巴结,引起淋巴结的炎症反应,导致单侧有痛性颌下淋巴结肿大。例如,严重的牙龈炎可能引发颌下淋巴结的肿大疼痛,这是因为牙龈部位的感染灶通过淋巴系统传播到颌下淋巴结。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可能因口腔卫生不良引发牙龈炎进而导致淋巴结肿大,成年人则可能因长期吸烟、口腔局部刺激等因素增加细菌感染风险。
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出现单侧或双侧的颌下淋巴结肿大,常伴有疼痛、发热、乏力等症状。对于不同性别来说,感染的易感性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在儿童期感染EB病毒的概率可能因接触环境等因素有所不同。生活方式方面,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者)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影响。
2.其他炎症性疾病
面部皮肤感染:面部的皮肤感染,像疖肿、痈等,也可引起单侧颌下淋巴结肿大伴疼痛。例如面部的疖肿,其细菌感染可通过淋巴途径累及颌下淋巴结。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皮肤较为娇嫩,若不注意面部清洁,更易发生皮肤感染;成年人若有面部外伤或皮肤破损未及时处理,也易引发感染导致淋巴结肿大。
耳部感染:中耳炎等耳部感染性疾病,炎症可经淋巴管蔓延至颌下淋巴结,引起淋巴结肿大疼痛。在儿童中,中耳炎较为常见,若治疗不及时,容易波及颌下淋巴结;成年人若有耳部外伤或慢性中耳炎反复发作,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二、鉴别要点
1.淋巴结的特征
大小:观察淋巴结肿大的程度,一般来说,轻度肿大可能直径在1-2厘米左右,中度肿大直径2-5厘米,重度肿大则直径大于5厘米。不同原因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大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早期可能为轻度肿大,随着感染加重可逐渐增大。
质地:触摸淋巴结的质地,若为柔软、有压痛,多考虑为炎性病变;若质地较硬,活动度差,需警惕肿瘤性疾病的可能。对于儿童来说,炎性淋巴结质地多较柔软,而成年人若发现质地硬的淋巴结,需更谨慎排查恶性病变。
活动度:活动度好的淋巴结多为良性病变引起,若淋巴结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差,则要考虑恶性肿瘤转移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的淋巴结活动度相对较好,成年人若有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结活动度会明显受限。
2.伴随症状
全身症状:有无发热,发热的程度和热型。例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伴有持续发热,体温可达到38℃-39℃甚至更高。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发热时需更关注是否有惊厥等情况,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高热可能引发惊厥;成年人发热则要注意是否有全身中毒症状。
局部症状:除颌下淋巴结肿大疼痛外,有无口腔、咽部、面部、耳部等部位的原发感染病灶表现,如口腔的溃疡、咽部的红肿、面部的红肿热痛等。对于婴幼儿,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其有无哭闹、拒食等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局部感染病灶。
三、应对建议
1.及时就医检查
对于单侧有痛性颌下淋巴结肿大的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一般会进行体格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查,必要时还会进行淋巴结超声检查、淋巴结穿刺活检等。儿童患者在就医时,家长要详细告知医生儿童的发病过程、既往健康状况等;成年人则要提供近期的生活习惯、有无基础疾病等信息。
2.针对病因治疗
感染性因素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具体用药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退热、补液等。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时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成年人使用抗生素则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问题。
非感染性因素排查及治疗:若考虑为其他非感染性因素,如肿瘤等,需进一步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治疗。例如,若为肿瘤转移引起的淋巴结肿大,要针对原发肿瘤进行治疗。
总之,单侧有痛性颌下淋巴结肿大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应对时需考虑各自的特点,以确保得到合适的诊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