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吃什么治疗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分为糖皮质激素、脾切除术等五类,治疗方法应根据病情轻重、特殊人群等因素选择,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和定期复查。
1.糖皮质激素
为治疗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主要药物。适用于
①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阳性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②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阳性,伴有脾脏肿大者;③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阳性,需要手术或妊娠者;④需要短期强化免疫抑制者。用法
一般为泼尼松1mg/kg/d,口服,起效后逐渐减量,小剂量(<10mg/d)维持治疗3~6个月。
2.脾切除术
适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需要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维持(泼尼松>30mg/d)或有糖皮质激素禁忌证者。切脾后约70%的患者贫血和黄疸可得到纠正。
3.其他免疫抑制剂
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可用于糖皮质激素或脾切除术治疗无效的患者。
4.输血
贫血严重者可输注红细胞纠正贫血,但应注意输血速度,避免发生急性溶血反应。
5.其他治疗
对于冷凝集素综合征患者,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同时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对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患者,可应用糖皮质激素、雄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同时注意避免感染、劳累等。
需要注意的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休息,避免感染,定期复查血常规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特殊人群治疗建议
1.老年人
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儿童
儿童患者的治疗应根据年龄、体重等因素调整药物剂量,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3.孕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在妊娠期可能会加重,需要密切监测病情,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果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注意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总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