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代谢应激性肝损伤,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患者需调整生活方式、积极治疗,以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然而,公众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普遍较低,大多数患者在疾病进展到肝硬化和肝癌后才被确诊。因此,提高公众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至关重要。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高危人群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患者,以及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降脂药等)的患者。这些人群需要特别关注自己的肝脏健康,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肝脏超声检查,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外,还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饮食方面,应以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食物为主,避免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运动方面,应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瑜伽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方面,应尽量避免吸烟和饮酒,以减少对肝脏的损害。
总之,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患者应调整生活方式,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以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