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因
脑栓塞最常见原因是心源性栓塞,其中房颤导致的心源性栓塞突出,此外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心脏瓣膜病等也是常见心源性病因;非心源性栓塞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脂肪栓塞、空气栓塞及其他少见栓子。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因基础疾病多应控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房颤老人抗凝要权衡利弊;儿童脑栓塞少见,先天性心脏病应及时手术,感染疾病要警惕栓子;孕妇血液高凝需适当活动、合理饮食,特定孕妇或需预防性抗凝;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应改善习惯;有脑栓塞病史者要严格二级预防,警惕复发。
一、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因
1.心源性栓塞:这是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因。在各类心源性栓子来源中,房颤导致的心源性栓塞尤为突出。房颤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血液在心房内瘀滞,容易形成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血流进入脑血管,导致脑栓塞。研究表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栓塞的风险较正常人高出数倍,每年发生脑栓塞的风险在1%7%不等。此外,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赘生物、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心肌梗死或心肌病形成的附壁血栓、心脏黏液瘤等,也是心源性脑栓塞的常见原因。例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其心内膜上的赘生物质地松软,容易脱落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引发脑栓塞。
2.非心源性栓塞: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颈动脉或椎动脉等颅外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时,斑块破裂、溃疡,其表面的血栓或粥样物质脱落,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导致脑栓塞。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常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相关。长期的高血压会损伤动脉内膜,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高血脂会使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在动脉壁,加重斑块的形成;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也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脂肪栓塞:长骨骨折(如股骨、胫骨等)、严重创伤、烧伤等情况下,骨髓内的脂肪滴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脂肪栓子,可阻塞脑血管。例如,在交通事故导致的严重骨折患者中,脂肪栓塞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脂肪栓子通过肺循环进入体循环,最终可栓塞脑部血管。
空气栓塞:多发生于胸部手术、颈部手术、人工气胸、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等操作过程中。空气进入血管后,可在血管内形成气泡,阻碍血液流动,导致脑栓塞。此外,潜水员快速上升时,由于气压快速降低,血液中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形成气泡,也可引起空气栓塞,这种情况称为减压病。
其他:如癌栓、寄生虫卵栓、感染性栓子(非心内膜炎所致,如肺部感染的细菌栓子)等,相对较为少见,但也可导致脑栓塞。例如,肺癌患者,肿瘤细胞可能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癌栓,进而栓塞脑部血管。
二、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房颤等,这些疾病均是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因此,老年人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遵医嘱规范用药。同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对于患有房颤的老年人,抗凝治疗是预防脑栓塞的重要措施,但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出血风险相对较高,在使用抗凝药物时,医生需权衡利弊,并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2.儿童:儿童脑栓塞相对少见,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可发生,如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疾病等。对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纠正心脏结构异常,降低脑栓塞的风险。在儿童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期间,要积极抗感染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警惕感染性栓子导致脑栓塞的可能。此外,儿童的脑血管相对较细,一旦发生脑栓塞,对脑功能的影响可能更为严重,因此,家长应关注儿童的行为、认知等方面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3.孕妇:孕妇在孕期生理状态发生改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增加了脑栓塞的风险。孕妇应适当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要注意合理饮食,控制体重,避免孕期肥胖。对于有易栓症家族史或既往有血栓形成病史的孕妇,孕期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但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以确保母婴安全。
4.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过度劳累的人群,患脑栓塞的风险较高。这类人群应尽快戒烟限酒,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降低脑栓塞的发生风险。
5.有脑栓塞病史人群:对于曾经发生过脑栓塞的患者,复发风险较高。应严格遵医嘱进行二级预防,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或抗凝药物(根据具体病因选择),控制基础疾病,定期复查。同时,要注意观察自身症状,如再次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警惕脑栓塞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