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栓塞形成最常见的病因
脑栓塞形成最常见病因包括心源性栓子(如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等引发)和非心源性栓子(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脂肪栓子、空气栓子、感染性栓子、肿瘤栓子等)。特殊人群需注意,老年人应控制基础疾病、适度活动;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家长要关注孩子并遵医嘱治疗,创伤儿童警惕脂肪栓塞;孕妇要适当活动、合理饮食,合并基础疾病者加强孕期管理;有心脏病病史者严格遵医嘱治疗并定期复查;有不良生活方式者需戒烟限酒、增加运动、调整饮食,以预防脑栓塞。
一、脑栓塞形成最常见的病因
1.心源性栓子:这是脑栓塞形成最主要且最常见的病因,约占脑栓塞病因的60%-75%。许多心脏疾病都可能产生心源性栓子,进而导致脑栓塞。
心房颤动:是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研究表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栓塞的风险比正常人高5倍。在房颤患者中,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血液容易在心房内瘀滞,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流流向脑部,就会堵塞脑血管,引发脑栓塞。
心脏瓣膜病: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病变会使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容易在瓣膜上形成血栓。以二尖瓣狭窄为例,左心房血液流出受阻,左心房压力升高,血液瘀滞,易形成血栓,栓子脱落后可致脑栓塞。
心肌梗死: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部位的心肌组织会出现炎性反应,局部的心内膜也会受到影响,容易诱发附壁血栓形成。一旦血栓脱落,便可能随血流进入脑血管,造成脑栓塞。
先天性心脏病:例如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等,这些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可能导致心房水平的右向左分流,静脉系统的栓子可以不经过肺循环直接进入体循环,进而栓塞脑部血管。
2.非心源性栓子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动脉粥样硬化可累及颈部及脑部血管,血管壁上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脱落,形成栓子,随血流堵塞脑血管。颈动脉分叉处及椎动脉起始部等部位,由于血流动力学因素,更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栓子的常见来源。有研究显示,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发生脑栓塞的风险显著增加。
脂肪栓子:常见于长骨骨折、严重创伤等情况。骨髓中的脂肪成分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脂肪栓子,这些栓子可通过肺循环进入体循环,最终栓塞脑部血管。例如,在长骨骨折患者中,约1%-3%可能发生脂肪栓塞综合征,其中部分患者会累及脑部血管。
空气栓子:多因胸部手术、减压病、静脉输液等过程中,空气进入血液循环所致。少量空气进入血管可能被溶解吸收,但大量空气进入时,可在血管内形成空气栓子,阻塞脑血管。如在潜水员快速上升过程中,体内气体迅速膨胀,形成空气栓子,可引发脑空气栓塞。
其他:感染性栓子,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心瓣膜上的赘生物含有细菌等病原体,这些赘生物脱落后可形成感染性栓子导致脑栓塞;肿瘤栓子,一些恶性肿瘤细胞可侵入血管,形成瘤栓,当瘤栓随血流到达脑部时,也可造成脑栓塞。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较差,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形成的风险。因此,老年人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关注心脏和血管健康,遵医嘱规律服药。同时,保持适度的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以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2.儿童:儿童脑栓塞相对少见,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发生脑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若发现孩子有口唇发绀、呼吸急促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对于已确诊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要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必要时积极进行手术治疗,以降低脑栓塞风险。此外,儿童在发生长骨骨折等创伤时,需密切观察,警惕脂肪栓子导致脑栓塞的可能。
3.孕妇:孕期女性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是一种生理性保护机制,但也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孕妇应适当增加活动量,避免久坐久卧,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些适合孕期的运动。同时,保持合理饮食,避免过度进补导致血脂异常。如果孕妇合并有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更要加强孕期管理,定期产检,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和凝血指标,遵医嘱进行相应处理,以预防脑栓塞的发生。
4.有心脏病病史者:对于有房颤、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等心脏病病史的患者,需严格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如规律服用抗凝药物(对于房颤患者)、控制心脏基础疾病进展等。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同时要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评估心脏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血栓形成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
5.有不良生活方式者: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如高盐、高脂、高糖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增加脑栓塞风险。这类人群应尽快戒烟限酒,增加运动,保持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并调整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以降低脑栓塞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