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病因多样、病理类型不同的肾小球疾病,其临床表现呈多样性,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病情迁延并逐渐进展,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其病因包括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全身性疾病、感染、遗传因素和其他因素,目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诊断主要依靠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肾活检。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并发症治疗。其预后因人而异,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延缓肾功能恶化,部分患者可长期稳定。预防包括预防感染、合理饮食、避免肾毒性药物和定期体检。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慢性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数起病隐匿,病因包括: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
2.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糖尿病肾病等。
3.感染: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等。
4.遗传因素:部分慢性肾炎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
5.其他因素:如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长期暴露于重金属环境等。
二、临床表现
1.蛋白尿:常为慢性肾炎的首发症状,尿蛋白定量一般<3.5g/d。
2.血尿:常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可伴有蛋白尿。
3.高血压:部分患者可出现高血压,且高血压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4.水肿:可出现眼睑、下肢水肿,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
5.肾功能损害: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6.其他:部分患者可出现乏力、腰酸、食欲不振等症状。
三、诊断
1.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起病时间、症状、治疗经过等。
2.体格检查:测量血压、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等,了解患者一般情况。
3.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血常规、血糖、血脂等。
4.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了解肾脏大小、结构等情况。
5.肾活检:对不明原因的慢性肾炎,肾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
四、治疗
1.一般治疗:包括休息、低盐低脂饮食、优质低蛋白饮食、控制血压、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
2.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适用于病理类型为新月体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的患者。
降压药:控制血压是延缓肾功能恶化的重要措施,常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抗血小板药物:可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
3.并发症治疗:
感染:积极控制感染,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心力衰竭:限制水钠摄入,使用利尿剂、强心药等。
尿毒症:必要时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五、预后
慢性肾炎的预后因人而异,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理类型、临床表现、治疗时机等。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延缓肾功能恶化,部分患者可长期稳定。
六、预防
1.预防感染:避免感染,尤其是链球菌感染。
2.合理饮食:低盐低脂饮食,优质低蛋白饮食。
3.避免肾毒性药物: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4.定期体检:有慢性肾炎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总之,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延缓肾功能恶化。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预防感染,定期复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