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内膜炎
心内膜炎是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心内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瓣膜是最常受累部位,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出现发热、心脏杂音、皮肤瘀点、贫血、脾大、栓塞等症状,血培养、超声心动图等可帮助诊断,治疗包括药物和手术治疗,预防可通过积极治疗感染性疾病、避免高危因素、注意个人卫生、严格遵守手术操作规范等实现,儿童、老年人、孕妇在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各有特点。
一、病因
1.感染性心内膜炎
(1)细菌感染:主要由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其次为肺炎球菌、淋球菌、流感杆菌等。
(3)其他病原体感染:如立克次体、螺旋体、衣原体等。
2.非感染性心内膜炎
(3)创伤:如心脏手术、介入治疗等。
(4)其他:如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二、症状
1.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体温可高达39℃以上,伴有寒战、多汗等。
2.心脏杂音:由于炎症导致瓣膜受损,可出现新的或原有杂音的改变。
3.皮肤瘀点:约1/3的患者可出现皮肤瘀点,常见于四肢、躯干等部位。
4.贫血:由于炎症消耗、失血等原因,可出现贫血症状。
5.脾大:约半数患者可出现脾大。
6.栓塞:赘生物脱落可引起栓塞,如脑栓塞、肾栓塞、肺栓塞等。
三、诊断
1.血培养: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方法,阳性率可达90%以上。
2.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内赘生物、瓣膜损害等。
3.其他检查:如心电图、胸部X线、CT、磁共振等,可帮助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四、治疗
1.药物治疗
(1)抗生素: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疗程一般为4~6周。
(2)抗凝药物:对于有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可使用抗凝药物预防栓塞。
2.手术治疗
(1)对于严重的瓣膜损害、心力衰竭等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瓣膜置换术、修复术等。
(2)对于赘生物较大、有栓塞风险的患者,也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手术切除。
五、预防
1.积极治疗感染性疾病,如扁桃体炎、肺炎等。
2.避免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高危因素,如心脏瓣膜病、人工心脏瓣膜、先天性心脏病等。
3.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
4.严格遵守手术操作规范,避免医源性感染。
六、特殊人群
1.儿童
(1)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容易漏诊或误诊。
(2)儿童患者多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治疗难度较大。
(3)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时,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副作用。
2.老年人
(1)老年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或误诊。
(2)老年人多合并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治疗难度较大。
(3)老年人使用抗生素时,需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和副作用。
3.孕妇
(1)孕妇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或误诊。
(2)孕妇使用抗生素时,需要注意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3)孕妇在产前检查时,应注意心脏听诊,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总之,心内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同时,应积极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如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