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指什么
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急症,病死率较高,常见病因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临床表现主要为呕血和(或)黑粪,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内镜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预防方法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注意饮食卫生等。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硬化导致门脉高压,胃底食管静脉曲张,一旦破裂就会引起大出血。
2.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大量饮酒、服用NSAID类药物、应激等因素可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
3.消化性溃疡:主要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也与黏膜屏障被破坏有关。
4.胃癌:少数胃癌可因肿瘤表面糜烂或溃疡引起出血。
5.其他: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癌、血管畸形、胃黏膜脱垂、十二指肠炎、胃术后病变等也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出血的速度和出血量的多少。如果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多,患者会出现呕血、黑便、头晕、乏力、心慌、腹痛、口渴等症状;如果出血速度慢,出血量少,患者可能只有黑便,没有其他明显症状。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内镜检查等。其中,内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出血的部位和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原则是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贫血和预防并发症。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内镜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综合考虑。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首先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肝硬化、胃溃疡等;其次要避免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NSAID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等;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戒烟戒酒。
总之,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治疗。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