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崴了足部骨折的症状
脚崴导致足部骨折主要有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骨擦音或骨擦感等表现,并对特殊人群有温馨提示。疼痛因骨折破坏骨完整性损伤神经所致,活动触碰会加剧,老年人或骨质疏松者更敏感且持续久,儿童表述或不准确;肿胀是局部血管破裂出血与炎症反应液体渗出引起,严重骨折、肥胖及下肢血管疾病患者更明显且消退慢;畸形因骨折端移位致足部形态改变,年轻人需较大外力致明显畸形,儿童青枝骨折畸形不典型;活动受限是因疼痛及骨骼支撑功能丧失,对足部活动量大及行动不便老人影响大;骨擦音或骨擦感由骨折断端摩擦产生,多见于移位明显情况。特殊人群方面,儿童骨折应及时就医,关注情绪及固定装置舒适度,防二次损伤;老年人骨折愈合慢,要治骨质疏松,防长期卧床并发症;孕妇诊断治疗需谨慎,避免影响胎儿的检查和药物,家人要充分照顾陪伴,孕妇要保持良好心态。
一、疼痛
脚崴导致足部骨折时,骨折部位会出现较为剧烈的疼痛。这是因为骨折破坏了骨的完整性,损伤周围的神经组织,引发疼痛信号。疼痛程度因人而异,一般来说,移位明显或粉碎性骨折的疼痛更为剧烈。受伤后即刻疼痛通常就较为显著,且在活动、触碰受伤部位时,疼痛会进一步加剧。对于老年人或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群,由于骨骼本身较为脆弱,骨折后疼痛可能更为敏感,且因愈合能力相对较差,疼痛持续时间可能更长。儿童在表述疼痛时可能不够准确,家长需格外留意孩子的异常哭闹、不愿活动受伤足部等表现。
二、肿胀
骨折会致使局部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积聚在组织间隙,同时,受伤处的炎症反应也会促使液体渗出,进而引发肿胀。肿胀通常在受伤后数小时内逐渐显现,并在数天内持续加重。严重的骨折,如涉及关节面的骨折,肿胀程度可能更重。肥胖人群由于足部承受压力更大,受伤后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相对较差,肿胀可能更为明显且消退较慢。对于有下肢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如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等,脚崴骨折后肿胀可能会因原有血管病变而更加严重,恢复时间也会延长。
三、畸形
正常足部形态发生改变是足部骨折的重要表现之一。骨折端的移位可导致足部出现成角、缩短或旋转等畸形。比如,跖骨骨折若骨折端重叠移位,可能使足部外观变短;踝关节附近的骨折移位,会造成踝关节的内外翻畸形。较为明显的畸形肉眼即可分辨,这一症状在开放性骨折或移位明显的闭合性骨折中较为常见。年轻人骨骼较为坚韧,通常需要较大外力才会导致明显移位和畸形;而儿童骨骼柔韧性相对较好,可能出现青枝骨折,畸形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
四、活动受限
脚崴造成足部骨折后,患者往往无法正常行走或站立。一方面,骨折引起的疼痛限制了足部的活动;另一方面,骨骼的连续性中断,无法为身体提供稳定支撑。即使是轻微的骨折,如不完全骨折,患者在尝试活动足部时也会感到疼痛和不稳定。运动员、舞蹈演员等日常足部活动量大的人群,受伤后活动受限对其工作和生活影响更为显著。对于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脚崴骨折后活动受限可能进一步加重其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增加护理难度和并发症发生风险。
五、骨擦音或骨擦感
在骨折断端相互摩擦时,会产生骨擦音或骨擦感。这种感觉通过触摸受伤部位或在患者尝试轻微活动受伤足部时可能会察觉到。但需要注意的是,为避免加重损伤,不应刻意去尝试诱发骨擦音或骨擦感。此症状多见于骨折移位较为明显的情况。对于一些感觉较为敏感的患者,尤其是女性,可能会因察觉到这种特殊感觉而产生较大心理压力。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骨骼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脚崴骨折后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影响骨骼正常发育。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因为受伤可能会使孩子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固定装置(如石膏、支具)的舒适度,防止过紧影响血液循环或过松导致固定效果不佳。同时,儿童天性好动,要防止其因不注意而再次损伤受伤部位。
2.老年人:老年人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脚崴后更易发生骨折,且骨折愈合时间相对较长。除积极治疗骨折外,还应注重骨质疏松的治疗和预防,遵医嘱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长期卧床易引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鼓励老人适当进行康复活动,同时做好护理工作,防止压疮的发生。
3.孕妇:孕妇脚崴骨折后,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特别谨慎。X线等检查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因此在选择检查方法时,医生会综合考虑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在治疗方面,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孕妇行动不便,家人要给予充分的照顾和陪伴,确保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防止再次受伤。同时,孕妇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因担心胎儿和自身病情而产生过度焦虑,影响身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