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有什么
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包括多个方面。一般治疗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监测生命体征、出血期禁食禁水并依失血情况补充血容量。药物治疗使用抑酸药、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血管收缩药物等。内镜治疗有内镜下止血术、曲张静脉套扎术或硬化剂注射术等。手术治疗分常规手术与介入手术,前者如胃大部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者如TIPS。此外,针对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有基础疾病者等特殊人群,治疗时要结合其身体特点,避免因治疗对其造成额外损害,如关注老人脏器功能、儿童用药剂量、孕妇用药安全性及有基础疾病者疾病关联性等。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情绪紧张,以减少身体活动对出血的影响。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或合并有心肺功能不全者,更需注意休息时的体位,可适当抬高床头,利于呼吸和血液回流。
2.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对于年轻且身体素质较好的患者,生命体征可能在短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但仍不可掉以轻心;而对于年老体弱或有慢性疾病者,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都可能提示病情的进展。
3.禁食禁水:在出血期间应禁食禁水,避免食物和水对胃肠道的刺激,加重出血。待出血停止后,根据病情逐渐恢复饮食,一般先从流食、半流食开始,再过渡到正常饮食。
4.补充血容量:根据患者失血情况,及时通过静脉输注晶体液、胶体液或输血等方式补充血容量,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对于大量失血的患者,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老年人,快速补充血容量时要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和量,防止发生急性肺水肿。
二、药物治疗
1.抑酸药:如质子泵抑制剂(PPI)、H?受体拮抗剂等,可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有利于止血。PPI的止血效果优于H?受体拮抗剂,常用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2.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可减少内脏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在肝硬化等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应用广泛。
3.血管收缩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可使胃肠道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但使用时需注意其对全身血管的影响,尤其是老年患者或有心血管疾病者,可能会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三、内镜治疗
1.内镜下止血术:通过内镜找到出血部位,采用注射药物、热凝止血、机械止血等方法进行止血。该方法止血效果确切,对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病变等引起的出血,内镜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2.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或硬化剂注射术:适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有效控制急性出血,并预防再次出血。
四、手术治疗
1.常规手术:当药物和内镜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如胃大部切除术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用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
2.介入手术:如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适用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控制出血。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上消化道出血时病情可能更为复杂。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避免因治疗药物或操作对这些脏器造成损害。例如使用血管收缩药物时,要警惕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2.儿童: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快。在治疗时,要选择对儿童副作用小的药物,严格掌握药物剂量。对于内镜等侵入性操作,要充分评估儿童的耐受程度,做好相应的麻醉和监护措施。
3.孕妇:孕妇上消化道出血可能对母体和胎儿都造成严重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药物治疗需在妇产科医生和消化内科医生共同评估下进行,尽量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如需进行内镜等操作,要权衡对胎儿的潜在风险,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4.有基础疾病者:如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多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治疗时要积极降低门静脉压力,预防再次出血。同时,要注意治疗过程中对肝功能的保护。而对于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时需评估出血风险和血栓形成风险,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抗凝药物的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