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引起脑栓塞
脑栓塞的病因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因素。心源性因素包括心房颤动(是常见心律失常,增加脑栓塞风险,与年龄、基础疾病等有关)、心脏瓣膜病(如风湿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易形成血栓致栓塞)、心肌梗死(梗死后易形成附壁血栓,大面积梗死伴心功能不全风险更大)、先天性心脏病(右向左分流可致脑栓塞)。非心源性因素有动脉粥样硬化(颅外动脉病变致血栓脱落,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脂肪栓子(常见于长骨骨折等)、空气栓子(多因医源性操作)、其他(如肿瘤、感染性栓子)。同时对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有相关病史人群给出了预防脑栓塞的温馨提示。
一、心源性因素
1.心房颤动:是导致脑栓塞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可随血流到达脑部堵塞脑血管,引发脑栓塞。研究显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栓塞的风险是无房颤者的5倍左右,且房颤持续时间越长、左心房越大,血栓形成及脑栓塞风险越高。对于年龄较大(≥65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风险进一步增加。
2.心脏瓣膜病: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可引起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易形成血栓。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心脏瓣膜上的赘生物脱落,也可成为栓子导致脑栓塞。在有心脏瓣膜病史的人群中,脑栓塞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未规范治疗或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
3.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部位心肌收缩力减弱,局部血流缓慢,容易形成附壁血栓。一般在心肌梗死后数天至数周内,血栓脱落的风险较高,进而引起脑栓塞。尤其是大面积心肌梗死、伴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发生脑栓塞的风险更大。
4.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等。当存在右向左分流时,静脉系统的栓子可通过缺损部位进入左心系统,进而栓塞脑部血管。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或出生后发现心脏杂音的儿童,应警惕此类疾病导致脑栓塞的可能。
二、非心源性因素
1.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或椎动脉等颅外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溃疡,血小板等物质聚集形成血栓,血栓脱落进入颅内动脉可引起脑栓塞。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长期存在这些危险因素,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脑栓塞风险。中老年人及有不良生活方式者,患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较高,脑栓塞风险也随之增加。
2.脂肪栓子:常见于长骨骨折、严重创伤等情况。骨髓中的脂肪滴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脂肪栓子,可阻塞脑部血管。特别是多发性骨折或骨盆骨折患者,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中部分患者可出现脑栓塞症状。
3.空气栓子:多发生于医源性操作,如静脉输液、人工气胸、潜水等过程中。若空气进入血管形成空气栓子,可随血流到达脑部导致脑栓塞。在进行相关医疗操作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可降低空气栓塞导致脑栓塞的风险。
4.其他:肿瘤栓子(如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细胞脱落形成栓子)、感染性栓子(如肺部感染、鼻窦炎等感染灶的病原体及脓性栓子进入血液循环)等,也可能引起脑栓塞。有恶性肿瘤病史或慢性感染性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需警惕此类情况导致脑栓塞的可能。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房颤等,脑栓塞风险较高。应定期体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遵医嘱服药。日常生活中,避免剧烈运动和突然改变体位,以防血栓脱落。饮食宜清淡,戒烟限酒。
2.儿童:若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复查心脏超声。一旦孩子出现头痛、头晕、肢体无力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对于儿童骨折患者,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警惕脂肪栓塞综合征导致脑栓塞的可能。
3.孕妇:孕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若合并心脏病、抗磷脂综合征等疾病,脑栓塞风险增加。孕妇应定期产检,加强孕期保健,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若出现头痛、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症状,需及时告知医生。
4.有相关病史人群:如曾发生过脑栓塞、心肌梗死、房颤等疾病的患者,属于脑栓塞的高危人群。应严格遵医嘱进行二级预防,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定期复查凝血功能、血常规等指标,不可自行停药或换药。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适当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