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病因多样,常见的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等,主要表现为呕血和黑便,大量出血可导致头晕、心慌、乏力等症状,甚至休克。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内镜检查等,治疗原则是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贫血和预防并发症,具体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补充血容量、止血治疗、预防并发症等。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措施主要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诱因、定期体检、注意饮食等。
一、病因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多由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引起,此外,上腹部的肿瘤、肝静脉阻塞等也可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2.胃、十二指肠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约占所有病因的50%左右。
3.急性胃黏膜病变:常见于严重感染、大手术、严重烧伤、颅脑损伤、严重的精神紧张等应激状态,以及酗酒、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情况下。
4.胃癌:也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之一,常表现为黑便或呕血,出血量一般不大。
5.其他:如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食管贲门撕裂、Dieulafoy病变、胃血管发育不良、胃黏膜脱垂等。
二、诊断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内镜检查等。
1.病史:询问患者有无上消化道疾病史、近期服用药物史、饮酒史、应激因素等。
2.症状:如上所述,呕血和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状,但出血量少或速度慢时,也可不出现呕血或黑便。
3.体征:出血量多时,患者可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等休克症状。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发现血红蛋白下降,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5.内镜检查:是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的首选方法,可明确出血的部位和病因。
三、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原则是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贫血和预防并发症。具体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禁食或进少量流食。
2.补充血容量: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3.止血治疗:
药物止血:常用的药物有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生长抑素等。
内镜下止血:对于药物止血无效或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可采用内镜下止血治疗,如内镜下注射肾上腺素、电凝止血、激光止血等。
手术治疗:对于出血量较大、药物和内镜治疗无效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4.预防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可导致贫血、感染、肝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四、预防
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肝硬化、胃溃疡等疾病,可有效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2.避免诱因:避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大量饮酒、吸烟等,避免精神紧张、劳累等。
3.定期体检:有上消化道疾病家族史、长期服用药物、有消化道症状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4.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饮食应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总之,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症,需要及时就医,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患者应注意饮食,避免诱因,积极治疗原发病,以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