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因体内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常见贫血类型。病因包括铁摄入不足(如婴儿辅食添加不及时、长期素食偏食)、铁吸收障碍(如胃大部切除术后、慢性腹泻)、铁丢失过多(如慢性胃肠道失血、女性月经量过多)。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皮肤苍白等)、特殊表现(异食癖等)、儿童表现(生长发育迟缓等)。诊断依靠血常规(血红蛋白等指标异常)和铁代谢检查(血清铁等指标异常)。治疗包括饮食调整(增加含铁及维C食物)、药物治疗(用铁剂)、病因治疗。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特殊职业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预防措施有合理饮食、特殊人群预防性补铁、治疗基础疾病。
一、定义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
二、病因
1.铁摄入不足:婴儿辅食添加不及时,长期素食、偏食,会使得铁元素摄入受限,难以满足身体需求。如婴幼儿在6个月后若未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2.铁吸收障碍: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减少,会影响铁的吸收;慢性腹泻等肠道疾病会使铁在肠道的吸收时间缩短,降低铁的吸收率。
3.铁丢失过多:慢性胃肠道失血,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女性月经量过多;长期鼻出血等,都会导致大量铁元素随血液丢失。
三、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皮肤苍白、头晕、乏力、疲倦、耳鸣、眼花等,活动后症状可能加重。
2.特殊表现:异食癖,患者会吞食非食物物质,如泥土、粉笔等;口腔炎、舌炎,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疡、舌乳头萎缩;匙状甲,指甲变薄、变平,中间凹陷,边缘翘起,形似汤匙。
3.儿童表现: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因为缺铁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
四、诊断
1.血常规: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男性<120g/L,女性<110g/L,孕妇<100g/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
2.铁代谢检查: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血清铁蛋白降低,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敏感指标。
五、治疗
1.饮食调整:增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摄入,如动物肝脏、肉类、豆类、绿叶蔬菜等。同时,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草莓等,可促进铁的吸收。
2.药物治疗:常用的铁剂有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等。
3.病因治疗:针对导致缺铁的病因进行治疗,如治疗胃肠道疾病、控制月经过多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易吸收的辅食,如强化铁的米粉、动物肝脏泥等。定期体检,监测血常规,以便早期发现缺铁性贫血。
2.孕妇:孕期需增加铁的摄入,可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补充铁剂。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定期产检,监测血红蛋白和血清铁蛋白水平。
3.老年人: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铁吸收能力下降,应注意饮食多样化,保证铁的摄入。若患有胃肠道疾病,需积极治疗,以改善铁的吸收。
4.特殊职业人群: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铅,可能影响铁的代谢,这类人群应做好职业防护,定期体检。
七、预防
1.合理饮食:均衡饮食,避免挑食、偏食,保证足够的铁摄入。
2.特殊人群预防: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补充铁剂。
3.治疗基础疾病:积极治疗慢性胃肠道疾病、月经过多等可能导致铁丢失的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