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表现
扩张型心肌病的症状、体征表现及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症状上,有呼吸困难(早期劳累后气促,渐发展为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受多种因素影响)、乏力(活动耐力下降,不同人群有不同表现且受生活和病史因素影响)、水肿(从下肢开始可蔓延全身,特殊人群和有相关病史者症状更复杂)、心悸(心跳异常,由心律失常引起,受情绪和病史影响);体征有心脏扩大(体格和影像可查,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且受生活和病史影响)、心音改变(第一心音减弱、出现奔马律,不同年龄段和有瓣膜病史者有不同特点)、心律失常(听诊和心电图可明确,受生活和病史因素影响)、肝肿大(右心功能不全致体循环淤血引起,特殊人群和有相关病史者更复杂);特殊人群包括儿童、孕妇、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者,各有相应的注意和治疗要点。
一、症状表现
1.呼吸困难:早期多在劳累后出现,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气促,这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肺部淤血所致。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端坐呼吸,即患者不能平卧,需被迫采取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严重时会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常在睡眠中突然憋醒,被迫坐起,伴有咳嗽、喘息。老年人由于心肺功能储备较差,呼吸困难症状可能更为明显,且进展较快。女性患者可能因生理特点,如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对呼吸困难的耐受性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酗酒者会加重心脏负担,使呼吸困难症状更早出现且更严重。有慢性肺部疾病史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会与原有肺部疾病相互影响,更加难以缓解。
2.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疲倦、无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心脏输出量减少,不能满足身体各组织器官的代谢需求。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活动减少、不愿玩耍。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乏力症状可能会掩盖其他症状,容易被忽视。生活中缺乏运动、营养不均衡的患者,乏力症状会更为突出。有贫血等病史的患者,乏力症状会进一步加重。
3.水肿:多从下肢开始,表现为凹陷性水肿,即按压皮肤后会出现凹陷,不能立即恢复。随着病情加重,水肿可蔓延至全身,还可能出现腹腔积液、胸腔积液等。孕妇患者由于生理负担加重,水肿可能更为明显。长期站立或久坐的患者,下肢水肿会更易出现且加重。有肾脏疾病史的患者,水肿症状可能与肾脏功能异常相互作用,治疗更为复杂。
4.心悸:患者自觉心跳异常,可表现为心跳过快、过慢、不规则或心跳增强等。心悸可由心律失常引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常并发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颤等。情绪紧张、焦虑的患者心悸症状可能会更频繁出现。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史的患者,心悸症状会因甲状腺激素对心脏的影响而加重。
二、体征表现
1.心脏扩大: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等)可发现心脏扩大。一般表现为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心尖搏动弥散。儿童患者心脏扩大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胸廓畸形等。老年人由于胸廓形态改变等因素,心脏扩大的体征可能不典型。生活中经常剧烈运动、长期处于高压环境的患者,心脏负担较重,心脏扩大可能更明显。有先天性心脏病史的患者,心脏扩大情况可能更为复杂。
2.心音改变:可出现第一心音减弱,这是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所致。还可能出现奔马律,是一种额外心音,提示心脏功能严重受损。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心音特点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心音相对清脆,老年人的心音可能因动脉硬化等因素而变得低沉。有心脏瓣膜疾病史的患者,心音改变会与原有瓣膜病变相互影响。
3.心律失常:听诊可发现心律不齐,如早搏、房颤等。心电图检查可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儿童患者的心律失常可能与心脏发育异常有关。生活中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几率会增加。有电解质紊乱病史的患者,更容易诱发心律失常。
4.肝肿大:由于右心功能不全,体循环淤血,可导致肝脏淤血肿大。患者可出现右上腹疼痛、腹胀等症状。孕妇患者由于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肝淤血可能更明显。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肝脏损伤的患者,肝肿大情况会更为复杂,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肝脏和心脏的情况。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儿童患者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活动情况、精神状态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孕妇患者要定期进行产检,监测心脏功能和胎儿发育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药物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老年人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可能同时合并多种疾病,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各器官功能,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有其他基础疾病史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以减少对扩张型心肌病治疗的干扰。同时,要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