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包括多方面内容,心理护理方面,针对不同年龄段患者个性化疏导,家属给予情感支持助其树立信心;休息与活动护理上,病重者绝对卧床,病情稳定后依年龄和身体状况渐增活动量;饮食护理要求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特殊合并症患者遵循相应饮食原则;预防感染护理需保持病室清洁、限制探视、加强个人卫生及口腔和肛周护理;预防出血护理要密切观察出血倾向,避免损伤黏膜、保持大便通畅及延长穿刺按压时间;用药护理需严格遵医嘱,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儿童用药尤要注意剂量和剂型;病情观察护理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贫血及出血症状,体温升高优先物理降温,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一、心理护理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缠绵难愈,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尤其是青少年患者,可能因疾病影响学业和社交,老年患者可能因担心给家庭带来负担而心理压力更大。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患者采取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方式。如对于年轻患者,可介绍康复案例增强其信心;对于老年患者,强调家庭的支持和关心。家属也应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休息与活动护理
1.病情严重的患者,如血红蛋白低于60g/L或有严重感染、出血倾向时,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机体消耗,防止晕倒等意外发生。尤其是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身体机能较差,更需严格卧床。
2.病情稳定后,可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耐受程度逐渐增加活动量。如青少年患者身体恢复能力较强,可适当进行散步、慢跑等运动;老年患者则适合打太极拳、慢走等较为舒缓的活动。活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头晕、心慌、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停止活动。
三、饮食护理
1.高蛋白饮食: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功能低下,需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来促进造血。可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优质蛋白质食物,以满足身体对蛋白质的需求,尤其是儿童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
2.高热量饮食:患者身体消耗较大,应给予高热量食物,如米饭、馒头、面条等碳水化合物,可根据患者的口味和饮食习惯合理搭配。
3.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苹果、橙子、菠菜、胡萝卜等,以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族等,增强机体免疫力。
4.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过硬、带刺的食物,以免损伤口腔和消化道黏膜,引起出血。对于有消化道出血倾向的患者,应给予温凉、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5.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饮食上要严格控制糖分的摄入,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要减少钠盐的摄入。
四、预防感染护理
1.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卫生,定期开窗通风,每天至少2次,每次30分钟左右。地面、桌面等物体表面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2.限制探视人员,避免交叉感染。尤其是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减少人员探视,必要时探视人员需佩戴口罩。
3.加强患者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定期洗澡、更换衣物。督促患者勤洗手,特别是在饭前便后。对于女性患者,要注意经期卫生,勤换卫生巾。
4.做好口腔护理,根据患者的口腔情况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液,每天至少进行2次口腔清洁。儿童患者可使用儿童专用的口腔清洁用品。
5.注意肛周卫生,便后用温水清洗肛周,必要时可使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预防肛周感染。
五、预防出血护理
1.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血尿、便血等。对于有出血史或血小板明显降低的患者,要特别警惕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2.避免患者用力擤鼻、挖耳、抠鼻等,防止损伤鼻腔和耳道黏膜引起出血。如需使用滴鼻剂或滴耳剂,应动作轻柔。
3.指导患者使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损伤牙龈。如果牙龈出血,可使用冷盐水漱口或局部压迫止血。
4.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可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芹菜、香蕉等。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可根据情况适当使用缓泻剂,防止因用力排便导致腹压增加而引起出血。
5.静脉穿刺或肌肉注射后,要延长按压时间,确保止血。尽量避免进行有创操作,如必须进行,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六、用药护理
1.严格遵医嘱给药,向患者和家属讲解药物的名称、作用、用法、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2.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如使用雄激素治疗时,可能会出现痤疮、多毛、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要定期检查肝功能;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时,要注意观察有无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3.对于儿童患者,用药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剂型,选择适合儿童的药物,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用药后的反应。
七、病情观察护理
1.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体温升高可能提示感染,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优先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袋冷敷等,对于低龄儿童避免使用酒精擦浴。当体温超过38.5℃且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
2.观察患者的贫血症状有无改善,如面色、口唇、甲床的颜色,以及有无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定期复查血常规,了解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的变化。
3.观察患者有无出血情况,包括出血的部位、程度、频率等。如发现患者出现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要警惕颅内出血的可能,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