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的种类有哪些
溶血性贫血的种类多样,可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划分,如按病因遗传性分类、按发病情况分类、按溶血部位分类、按发病机制分类等。
一.按病因遗传性分类
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由遗传因素引起,红细胞存在内在缺陷,易在脾脏等器官过早破坏。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棘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等。红细胞酶缺乏,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血红蛋白异常,如镰形细胞贫血、其他纯合子异常血红蛋白病(血红蛋白s病、血红蛋白c、d、e)、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海洋性贫血,包括纯合子β海洋性贫血、血红蛋白h病等。卟啉代谢异常,如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等。
2.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由非遗传因素引起,如血细胞膜缺陷、机体产生抗体等。血细胞膜缺陷,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可导致慢性血管内溶血。抗体因素,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包括温抗体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素病、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药物诱发的免疫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等。
二.按发病情况分类
1.急性溶血性贫血
起病急骤,病情较重,常表现为寒战、高热、腰背酸痛、血红蛋白尿等。
2.慢性溶血性贫血
起病缓慢,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脾肿大等。
三.按溶血部位分类
1.血管内溶血
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被破坏,血红蛋白直接释放入血浆,可引起血红蛋白尿等症状。常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血型不合输血等。
2.血管外溶血
红细胞在脾、肝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被破坏,血红蛋白分解为胆红素等物质。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等。
四.按发病机制分类
1.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由免疫系统异常导致,免疫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并破坏红细胞。
2.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由外部力量或非免疫因素导致,如遗传性因素、机械性损伤、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3.机械性溶血性贫血
由于机械性破坏造成,如心脏瓣膜异常、人工心脏瓣膜、微血管病变、颗粒细胞破坏等。
4.感染性溶血性贫血
由某些感染性病原体引起,如疟疾、巴贝虫病和败血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