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血糖症的临床表现和防治方法
新生儿高血糖症的临床表现、防治方法及特殊人群提示。临床表现上,多数患儿无症状,少数有烦渴、多尿等脱水表现及神经系统症状,血糖高于正常范围(足月儿>7.0mmol/L,早产儿>6.1mmol/L)、尿糖阳性、尿酮体呈弱阳性或阳性可助诊断。防治方面,预防包括合理喂养高危新生儿、密切监测血糖、控制可致血糖升高药物的使用;治疗有调整饮食、补充水分、对血糖持续高且饮食调整不佳者用胰岛素治疗。特殊人群提示指出,早产儿和低体重儿更易患高血糖症,防治时要更密切监测,严格控制用药,家长需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一、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多数患儿无明显症状,少数可出现烦渴、多尿、体重下降、眼窝凹陷等脱水表现。严重高血糖可导致渗透性利尿,引起患儿尿量显著增多,进一步加重脱水症状。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烦躁不安、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这与高血糖导致的脑细胞脱水、脑功能紊乱有关。
2.实验室检查:血糖测定是诊断新生儿高血糖症的主要依据,当血糖值高于正常范围(一般足月儿血糖>7.0mmol/L,早产儿血糖>6.1mmol/L)即可诊断。同时,尿糖检测可呈阳性,尿酮体可呈弱阳性或阳性,提示体内糖代谢紊乱。
二、防治方法
1.预防措施
合理喂养:对于高危新生儿,如早产儿、小于胎龄儿、母亲患有糖尿病的新生儿等,应合理安排喂养方案。提倡尽早开奶,按需喂养,避免过度喂养和高渗溶液的快速输入,以维持血糖的稳定。
监测血糖:对高危新生儿应密切监测血糖,生后1~2小时内即开始监测,根据血糖情况调整喂养方案和治疗措施。
控制药物使用:避免使用可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氨茶碱等,如病情需要使用,应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2.治疗方法
调整饮食:对于轻度高血糖症患儿,可通过调整喂养方案来降低血糖。如减少葡萄糖的摄入量,增加母乳或配方奶的喂养次数和量。
补充水分:对于有脱水症状的患儿,应及时补充水分,纠正脱水状态,以促进血糖的排出。
药物治疗:对于血糖持续升高且饮食调整效果不佳的患儿,可使用胰岛素治疗。但胰岛素的使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密切监测血糖变化,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由于其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血糖的调节能力较差,更容易发生高血糖症。在防治过程中,应更加密切地监测血糖和生命体征变化,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速度,避免低血糖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家长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确保患儿的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