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膜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心内膜炎主要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心内膜引起,常见病因包括:病原体可通过血液途径(如皮肤黏膜破损、静脉吸毒)和医源性操作(如心脏导管检查、心脏手术)入侵;基础心脏疾病中,先天性心脏病使心内膜易受侵袭,风湿性心瓣膜病病变瓣膜利于病原体定植;机体免疫因素方面,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长期用免疫抑制剂、艾滋病患者、老年人)及长期住院、患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人群更易发病。
心内膜炎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心内膜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细菌感染,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相关因素:
一、病原体入侵途径
1.血液途径
当人体皮肤黏膜有破损时,病原体容易通过血液进入心脏。例如,进行牙科操作、上呼吸道操作(如扁桃体摘除术等)时,口腔中的细菌可能进入血液。研究表明,在牙科手术过程中,有细菌进入血液循环的情况较为常见,这些细菌有可能定植于心内膜引发感染。另外,静脉吸毒者,由于使用不洁的注射器等,病原体直接通过静脉进入血液,进而到达心脏瓣膜等部位引起心内膜炎。
2.医源性操作
心脏导管检查、心脏手术等侵入性医源性操作也是病原体进入心脏的重要途径。在心脏导管检查过程中,如果操作环境消毒不严格或者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病原体可能随着导管进入心脏,导致心内膜感染。心脏手术时,虽然会采取严格的无菌措施,但仍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心脏手术,手术时间较长,心内膜暴露在外界环境中的机会增加,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也相应提高。
二、基础心脏疾病因素
1.先天性心脏病
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心脏结构存在异常,血液流动可能出现紊乱。例如,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脏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心内膜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心内膜炎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研究发现,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心内膜炎的概率比无先天性心脏病者高数倍,其原因在于异常的血流状态使得心内膜表面更容易成为病原体定植的部位。
2.风湿性心瓣膜病
风湿性心瓣膜病导致瓣膜出现病变,如瓣膜狭窄、关闭不全等。病变的瓣膜表面不光滑,容易使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沉积,形成赘生物,为病原体的定植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的瓣膜功能异常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血流,进一步增加了病原体感染心内膜的机会。临床统计显示,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是心内膜炎的高发人群之一。
三、机体免疫因素
1.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例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受到抑制,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下降。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发生心内膜炎的风险也显著增加。这些人群的身体难以有效地抵御病原体的入侵,使得病原体更容易在心内膜定植并引发感染。另外,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衰退,也相对更容易患心内膜炎。老年人的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有所下降,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清除能力减弱,所以在面对相同强度的病原体感染时,更易发生心内膜炎。
2.其他因素
长期住院的患者,由于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增多,且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基础疾病等情况,也可能增加心内膜炎的发病风险。此外,一些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机体的代谢和免疫状态异常,也会影响对心内膜感染的防御能力,使得病原体更易在心内膜繁殖引发炎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