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钾血症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以及如何处理
高钾血症的常见病因包括肾脏排钾减少(如慢性肾衰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钾摄入过多(如口服或静脉补钾过多过快、大量食用含钾高的食物)、细胞内钾释放过多(如酸中毒、组织损伤、高钾性周期性麻痹);临床表现有心血管系统表现(心律失常、心电图改变)和神经肌肉系统表现(早期感觉异常等、肌无力、反射减弱或消失);处理包括紧急处理(拮抗钾对心脏毒性、促进钾向细胞内转移)、排钾治疗(利尿剂、阳离子交换树脂、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基础疾病。
一、高钾血症的常见病因
1.肾脏排钾减少:
慢性肾衰竭: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脏排钾能力逐渐减退,是导致高钾血症常见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合并少尿或无尿时更易发生,老年人因肾脏功能生理性减退,患慢性肾衰竭时发生高钾血症的风险相对更高。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如Addison病,醛固酮分泌不足,远端肾小管排钾减少,中青年人群若患此疾病需警惕高钾血症的发生。
2.钾摄入过多:
口服或静脉补钾过多过快:在临床治疗中,若不严格遵循补钾原则,如补钾速度过快、剂量过大,尤其是有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更易引发高钾血症,老年人肾功能相对较弱,补钾时需格外谨慎。
大量食用含钾高的食物:短期内大量食用香蕉、橙子等含钾丰富的水果,对于肾功能正常者一般可通过肾脏排出,但对于肾功能不全者则可能导致钾潴留,不同年龄人群对高钾食物的耐受能力不同,老年人肾脏调节功能下降,更应注意控制此类食物的摄入。
3.细胞内钾释放过多:
酸中毒:酸中毒时细胞外液氢离子浓度增高,细胞内钾离子向细胞外转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易出现高钾血症,不同性别在代谢性疾病发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如女性在某些内分泌相关疾病导致酸中毒时也需关注钾代谢情况。
组织损伤: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挤压综合征等,细胞大量破坏,钾离子释放入血,青壮年体力劳动者若发生严重创伤,发生高钾血症的风险较高。
高钾性周期性麻痹: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作时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需注意该病导致高钾血症的可能。
二、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
1.心血管系统表现:
心律失常:可表现为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严重时可导致心脏骤停,老年人心脏储备功能下降,心律失常带来的风险更高。
心电图改变:早期可出现T波高尖、基底变窄,随后出现QRS波增宽、PR间期延长等,不同年龄人群心电图对高钾血症的反应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特征相似。
2.神经肌肉系统表现:
早期症状:感觉异常、肢体麻木、肌肉酸痛等,随着血钾升高,可出现肌无力,从四肢远端逐渐向近端发展,严重时可累及呼吸肌,导致呼吸困难,儿童患者若发生高钾血症,呼吸肌受累可能影响呼吸功能,需密切关注。
反射减弱或消失:血钾显著升高时,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腱反射等可减弱或消失,不同年龄段人群反射改变的表现可能在程度上有所差异。
三、高钾血症的处理
1.紧急处理:
拮抗钾对心脏的毒性:立即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溶液,利用钙对抗钾对心肌的抑制作用,老年人心脏功能相对较弱,使用钙制剂时需注意监测心脏功能变化。
促进钾向细胞内转移:可静脉滴注胰岛素和葡萄糖溶液,使钾离子进入细胞内,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时需注意血糖监测,避免低血糖发生。
2.排钾治疗:
利尿剂:使用呋塞米等利尿剂促进钾排出,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利尿剂时需注意尿量变化及电解质监测,老年人肾脏功能减退,用药后需密切观察。
阳离子交换树脂:如聚苯乙烯磺酸钠,口服或灌肠可结合肠道内的钾,促进钾排出,儿童患者使用时需注意药物剂型和剂量的选择,确保安全。
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对于严重高钾血症且上述治疗无效者,及时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快速降低血钾水平,不同年龄患者透析方式的选择和透析过程中的监护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3.治疗基础疾病:针对引起高钾血症的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如积极治疗慢性肾衰竭、纠正酸中毒等,不同基础疾病的治疗方案需遵循相应的临床指南,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