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包炎怎么回事
急性心包炎是心包膜脏层和壁层的急性炎症,病程多在6周以内,病因包括感染(如病毒、细菌等)、自身免疫、肿瘤、物理和化学因素;症状有胸痛、呼吸困难及发热等全身症状;诊断方法有体格检查(可发现心包摩擦音)、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胸部X线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心包穿刺;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和有基础疾病者需注意相应事项;预防措施有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加强锻炼和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一、急性心包炎的定义
急性心包炎是心包膜的脏层和壁层的急性炎症,可单独存在,也可作为某种全身疾病的一部分表现或并发症。通常起病急,病程多在6周以内。
二、病因
1.感染因素: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等;细菌感染如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结核杆菌等;此外,真菌、寄生虫等也可引起感染性心包炎。
2.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等可引发机体免疫系统攻击心包组织,导致炎症。
3.肿瘤因素:原发性心包肿瘤较少见,转移性肿瘤相对多见,如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等转移至心包。
4.物理因素:胸部外伤、心脏手术、放射性治疗等可直接损伤心包,引发炎症。
5.化学因素:尿毒症患者体内毒素蓄积,可刺激心包引起炎症。
三、症状
1.胸痛:是急性心包炎最主要的症状,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尖锐性刺痛、压榨样痛或闷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胸骨后、心前区,可放射至颈部、肩部、左臂等部位。疼痛常因咳嗽、深呼吸、变换体位而加重。
2.呼吸困难:是心包炎伴心包积液时的突出症状,患者可出现端坐呼吸、呼吸浅快等表现。
3.全身症状:患者可伴有发热、乏力、盗汗、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病因及个体差异有关。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可通过听诊发现心包摩擦音,这是急性心包炎的典型体征。心包摩擦音音质粗糙,类似纸张摩擦的声音,多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最清楚。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可轻度升高;血沉可增快。
3.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可出现特征性改变,如ST段弓背向下抬高、T波低平或倒置等。
4.超声心动图检查:是诊断心包积液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心包腔内液体的量和部位,还可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5.胸部X线检查:当心包积液量较多时,可显示心影增大,呈烧瓶状。
五、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直至胸痛消失和体温恢复正常。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
2.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选择相应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可用于缓解胸痛和发热症状;对于结核性心包炎,需使用抗结核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心包炎,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3.心包穿刺:当出现心脏压塞或大量心包积液时,可进行心包穿刺抽液,以缓解症状,同时可对抽出的液体进行检查,明确病因。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急性心包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如有无烦躁不安、呼吸急促等。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药物剂量需根据儿童体重精确计算,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诊断和治疗急性心包炎时,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严重损害的药物。
3.孕妇:孕妇患急性心包炎时,治疗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在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需加强孕期监测,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4.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慢性肺部疾病、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急性心包炎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在治疗过程中,需同时治疗基础疾病,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七、预防措施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控制感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降低急性心包炎的发生风险。
2.加强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感染。
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