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心包炎
急性心包炎是心包膜脏层和壁层的急性炎症,可由感染(如病毒、细菌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代谢疾病、物理因素、药物等多种因素引起。症状主要有胸痛、呼吸困难及发热等全身症状。诊断依靠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如心包摩擦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心肌损伤标志物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卧床休息、调整饮食)、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对症治疗(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胸痛)和心包穿刺(用于心脏压塞或大量积液时)。特殊人群中,儿童症状不典型、治疗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老年人合并基础病多,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和病情变化;孕妇治疗要兼顾母婴安全,避免用影响胎儿的药物和辐射检查。
一、定义
急性心包炎是心包膜的脏层和壁层的急性炎症,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常为某种疾病表现的一部分或并发症,也可单独发生。
二、病因
1.感染因素: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病因,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等;细菌感染如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此外还有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也可能引发。
2.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等,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累及心包导致炎症。
3.肿瘤因素:原发性心脏肿瘤如间皮瘤等,以及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心包,都可能引发急性心包炎。
4.代谢疾病:尿毒症患者由于体内代谢废物蓄积,可刺激心包引发炎症;痛风患者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心包也可能致病。
5.物理因素:胸部外伤、心脏手术等可直接损伤心包,引发急性炎症;放射性治疗胸部肿瘤时,射线也可能损伤心包。
6.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肼屈嗪、普鲁卡因胺等可能引起药物性急性心包炎。
三、症状
1.胸痛:是急性心包炎最主要症状,疼痛性质尖锐,与呼吸运动相关,常因咳嗽、深呼吸、变换体位或吞咽而加重。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颈部、左肩、左臂等部位。
2.呼吸困难:是心包积液时最突出的症状,可能与支气管、肺受压及肺淤血有关。患者可呈端坐呼吸、身体前倾、呼吸浅速等表现。
3.全身症状:可伴有发热、乏力、盗汗、食欲减退等症状,与感染或炎症反应有关。
四、诊断
1.临床表现:根据患者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结合发热等全身表现,初步考虑急性心包炎可能。
2.体格检查:可发现心包摩擦音,这是急性心包炎的典型体征,呈抓刮样粗糙音,多位于心前区,以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最为明显。当心包积液增多时,心包摩擦音可消失。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沉加快;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在部分患者可升高。
4.心电图:可出现特征性改变,早期表现为除aVR和V1导联以外的所有常规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下抬高,一至数日后,ST段回到基线,出现T波低平及倒置。
5.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包积液的简便、可靠方法,可清晰显示心包腔内液性暗区的大小、部位及分布情况。
6.胸部X线:当心包积液量超过250ml时,可出现心影增大,呈烧瓶状,心缘各弓的正常轮廓消失。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直至胸痛消失和发热消退。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有水肿时应限制钠盐摄入。
2.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结核性心包炎应给予规范抗结核治疗;化脓性心包炎应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并进行心包穿刺排脓;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3.对症治疗:胸痛时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缓解疼痛;若疼痛严重,可使用吗啡类药物。
4.心包穿刺:当出现心脏压塞或大量心包积液时,应进行心包穿刺抽液,以缓解症状,并可对抽出的液体进行检查,明确病因。
六、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急性心包炎的症状可能不典型,诊断相对困难。在治疗时,应特别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对于需要进行心包穿刺的患儿,操作时应更加谨慎,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家长应注意安抚患儿情绪,保证其充足的休息和营养摄入。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急性心包炎可能使原有病情加重。在治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孕妇:孕妇患急性心包炎时,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应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要注意保护胎儿,避免X线等辐射。孕妇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定期进行产检,密切关注胎儿的发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