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血糖办法
糖尿病的综合管理包括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健康生活方式以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医学营养治疗需控制总热量、均衡饮食并合理分配餐次;运动治疗涵盖有氧运动、力量训练,要注意运动时间和频率;药物治疗有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治疗;血糖监测要定期测量并记录数据;健康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规律作息和心理调节;特殊人群如儿童和青少年、老年人、孕妇以及患有其他疾病的人群在治疗和管理上各有注意要点。
一、医学营养治疗
1.控制总热量:根据年龄、性别、身体活动水平、体重等因素计算每日所需的总热量。一般而言,轻体力活动的成年患者每千克理想体重给予热量2530千卡;中体力活动者为3035千卡;重体力活动者则为35千卡以上。超重或肥胖者需减少热量摄入以达到减重目的,消瘦者可适当增加热量摄入以增加体重。
2.均衡饮食: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0%65%,优先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杂豆类和薯类等复杂碳水化合物,减少精制谷物和添加糖的摄入。蛋白质应占总热量的15%20%,可选择瘦肉、鱼类、豆类、蛋类、奶类等优质蛋白质来源。脂肪应占总热量的20%30%,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如橄榄油、鱼油等,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同时,要保证蔬菜和水果的充足摄入,蔬菜每日摄入量不少于500克,水果可选择低GI(血糖生成指数)的品种,如苹果、草莓等。
3.合理分配餐次:建议定时定量进餐,可将每日总热量分配到三餐或多餐中。一般早餐占总热量的20%30%,午餐占30%40%,晚餐占30%40%。对于血糖波动较大或需要控制餐后血糖的患者,可在两餐之间适当加餐,但要注意加餐的热量应计入总热量。
二、运动治疗
1.有氧运动:有氧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降低血糖。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一般为每分钟100120步,运动时心率保持在(220年龄)×(60%70%)的范围内。
2.力量训练: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助于长期控制血糖。可选择哑铃、杠铃、弹力带等进行抗阻训练,包括上肢、下肢、核心等部位的练习。每周可进行23次力量训练,每次2030分钟。
3.运动时间和频率: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餐后12小时进行,避免空腹运动导致低血糖。运动频率应保持规律,避免长时间不运动后突然剧烈运动。同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血糖水平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如在血糖过高(>16.7mmol/L)或过低(<3.9mmol/L)时应避免运动。
三、药物治疗
1.口服降糖药:常用的口服降糖药有磺脲类(如格列本脲、格列齐特)、双胍类(如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噻唑烷二酮类(如吡格列酮)、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如西格列汀)、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等。不同类型的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2.胰岛素治疗:对于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或存在口服降糖药使用禁忌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的种类包括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等,使用时需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和生活方式进行个体化调整。
四、血糖监测
1.定期测量血糖:定期测量血糖有助于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建议患者自备血糖仪,定期测量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测量频率可根据病情和治疗方案而定,一般初诊患者、血糖控制不稳定者或调整治疗方案期间应增加测量次数,待血糖控制稳定后可适当减少测量次数。
2.记录血糖数据:患者应记录每次测量的血糖值、测量时间、饮食、运动、用药等情况,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血糖波动的原因和规律,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五、健康生活方式
1.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过量饮酒会影响血糖控制,导致低血糖或高血糖。因此,患者应戒烟,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2.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激素分泌,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不利于血糖控制。一般成年人每晚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3.心理调节: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血糖水平。患者应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听音乐、冥想、与家人朋友交流等,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在进行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的需求,避免过度节食和剧烈运动影响生长。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循儿科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同时,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血糖监测和生活管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老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对低血糖的耐受性较差,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易于消化。运动时要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运动损伤。药物治疗要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定期评估肝肾功能。
3.孕妇: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以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饮食上要保证孕妇和胎儿的营养需求,同时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运动应选择温和的方式,如散步、孕妇瑜伽等。药物治疗方面,一般首选胰岛素,避免使用口服降糖药,以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孕期要密切监测血糖和胎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产检。
4.患有其他疾病的人群:如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等的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需积极治疗其他疾病。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要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如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