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产生的早期综合征,病因包括创伤(如车祸撞击、骨折断端移位等)、肢体肿胀(如烧伤、血管损伤等所致)、外部压迫(如过紧绷带、过长时间止血带)因素;症状有疼痛、感觉异常、肿胀、活动障碍、皮肤苍白或发绀;不同人群特点不同,儿童骨骼肌肉未发育全且表述不清需密切观察,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身体机能差病情进展快,运动员和职业劳动者因高强度运动或肢体劳损风险较高,需分别做好康复计划、劳动防护;诊断依靠体格检查、压力测量、影像学检查;治疗有早期非手术(抬高患肢、解除压迫等)和手术(筋膜切开减压术)治疗;预防措施包括正确处理创伤、合理使用固定材料及避免长时间受压。
一、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定义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综合征。该综合征会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使供应肌肉和神经的小血管受损,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进一步加重组织缺血、缺氧,最终造成肌肉和神经不可逆损伤。
二、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因
1.创伤因素
直接暴力如车祸撞击、重物砸压、机器挤压等,可导致四肢肌肉和血管损伤,引起出血和组织水肿,致使骨筋膜室内压力升高。间接暴力如骨折断端移位、肢体长时间过度伸展或屈曲等,也可能压迫血管和肌肉,影响血液供应,进而引发该综合征。
2.肢体肿胀因素
烧伤、冻伤、蛇咬伤等会使肢体局部组织产生炎症反应,引起严重肿胀。电损伤后局部组织坏死也会导致明显水肿,增加骨筋膜室的压力。此外,血管损伤后血液渗出、血栓形成等导致血液回流障碍,也会使肢体肿胀加剧,诱发骨筋膜室综合征。
3.外部压迫因素
使用过紧的绷带、石膏固定或者止血带应用时间过长等外部加压情况,会限制肢体的血液循环,使骨筋膜室内压力不断升高。尤其是在患者因昏迷、醉酒等原因无法表达不适时,外部压迫易引发严重后果。
三、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症状
1.疼痛
是最早期的症状,一般较为剧烈,且呈进行性加剧。早期表现为受伤肢体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疼痛,使用常规止痛方法难以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性质可由胀痛转变为刺痛,患者感觉伤肢有烧灼感。
2.感觉异常
受累神经支配区域会出现感觉减退或麻木。患者可感觉肢体有蚁走感、针刺感等异常感觉,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感觉丧失。例如在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中,患者可能出现手部桡侧三个半手指感觉障碍。
3.肿胀
受伤肢体明显肿胀,皮肤张力增高,外观发亮,可出现张力性水疱。由于局部血液循环受阻,组织液渗出增加,加上肌肉和软组织损伤后的水肿,导致肢体体积增大。
4.活动障碍
肌肉因缺血而出现肌力减弱,患者主动活动受累关节时会感到明显无力。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被动牵拉受累肌肉时引起剧烈疼痛的情况,这是因为肌肉缺血后处于挛缩状态,被动拉伸会进一步刺激缺血肌肉和神经。
5.苍白或发绀
由于局部血液循环受阻,肢体末端皮肤可出现苍白或发绀现象。这是因为小动脉血流减少或中断,皮肤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氧合血红蛋白减少,从而出现颜色改变。苍白提示动脉血供严重不足,发绀则表示静脉回流受阻,血液瘀滞。
四、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措施
1.儿童
儿童骨骼和肌肉尚未发育完全,在受到创伤时更易发生骨折和软组织损伤,从而增加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风险。此外,儿童可能无法准确描述自身症状,家长和医护人员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患儿的表现,如是否哭闹不止、不愿活动受伤肢体等。在诊断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无创检查方法,减少对患儿的伤害。对于需要固定的情况,要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和材料,避免过紧。治疗时需综合考虑患儿的生长发育需求,选择对骨骼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案。
2.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骨折后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几率相对较高。而且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较差,一旦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病情进展可能更快,恢复也相对较慢。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评估老年人的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由于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合并症,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治疗时要兼顾这些疾病,避免加重病情。
3.特殊生活方式人群
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或比赛中容易受到创伤,尤其是从事冲撞性、对抗性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如橄榄球、篮球等。他们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风险相对较高。运动员受伤后往往希望尽快恢复训练和比赛,这可能导致过早恢复活动,增加复发风险。对于这类人群,在治疗期间要严格遵循康复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同时,要加强运动防护,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减少受伤的可能性。对于职业劳动者,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工人,由于反复的肢体劳损和外力作用,也可能增加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风险。这类人群工作时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做好劳动防护。
五、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视诊观察肢体有无肿胀、畸形、皮肤颜色改变等;触诊检查肢体皮肤温度、张力、压痛程度等;通过被动活动关节,评估患者有无疼痛加剧等情况。例如,医生可轻轻牵拉受累肌肉,若患者出现剧烈疼痛,则高度提示骨筋膜室综合征。
2.压力测量
使用专用的压力测量设备,测量骨筋膜室内的压力。正常骨筋膜室内压力一般在08mmHg之间,当压力超过30mmHg时,就可能影响局部血液循环,提示有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可能。压力测量是诊断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重要客观指标,但操作时需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避免感染。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用于判断是否存在骨折以及骨折的类型和移位情况,对于明确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因有重要意义。CT和MRI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肌肉、骨骼和血管的结构,帮助医生了解软组织损伤程度、有无血肿形成等情况,对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血管的血流情况,判断有无血管损伤和血栓形成。
六、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早期诊断且骨筋膜室内压力升高不严重时,可采取非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解除外部压迫,如调整过紧的绷带、石膏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肢体的疼痛、感觉、肿胀程度等。同时,可适当给予患者止痛、消肿等药物治疗,但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血液循环的药物。
2.手术治疗
当骨筋膜室内压力持续升高,经过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患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疼痛、感觉障碍、肌肉无力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为筋膜切开减压术,通过切开骨筋膜室的筋膜,降低室内压力,改善血液循环,挽救濒临坏死的肌肉和神经组织。手术应尽早进行,一般在出现症状后的68小时内进行减压,预后相对较好。术后要注意伤口护理,防止感染,观察肢体的恢复情况,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七、预防措施
1.正确处理创伤
在受到创伤后,要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伤口处理和骨折固定。对于可能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骨折,要采取合理的固定方法,避免固定过紧。同时,要密切观察受伤肢体的情况,如出现肿胀、疼痛加剧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复诊。
2.合理使用固定材料
使用绷带、石膏、夹板等固定材料时,要注意调整松紧度,以能容纳一指为宜。固定后要密切观察肢体的血液循环情况,如皮肤颜色、温度、感觉等。如果出现肢体麻木、疼痛加剧、皮肤苍白或发绀等情况,应及时调整固定。
3.避免长时间受压
避免肢体长时间处于不良姿势或受到持续压迫。在睡眠或休息时,要注意调整体位,避免压迫受伤肢体。使用止血带时,要严格掌握使用时间和压力,一般上肢不超过1小时,下肢不超过1.5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