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乳糖不耐受是因乳糖酶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乳糖引发的非感染性腹泻,其原因包括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胎儿出生就缺乏或活性低)、原发性乳糖酶缺乏(随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正常下降,不同种族发生率有差异且受基因影响)、继发性乳糖酶缺乏(肠道感染、肠道疾病、某些药物影响肠道功能致乳糖酶合成或活性降低)、发育性乳糖酶缺乏(早产儿肠道发育未成熟致乳糖酶分泌和活性不足);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婴幼儿依不同类型选择无乳糖配方奶、配合乳糖酶制剂或暂时更换低乳糖配方奶等,儿童和青少年可少量多次摄入或选发酵乳制品,成年人依症状调整饮食,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女性和老年人需在医生指导下保证营养均衡。
一、乳糖不耐受的定义
乳糖不耐受是指由于乳糖酶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又称乳糖酶缺乏症。
二、导致乳糖不耐受的原因
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情况,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胎儿在出生时就缺乏乳糖酶或乳糖酶活性低下,无法正常消化乳糖。这种先天性的缺陷使得婴儿从开始摄入含乳糖的母乳或配方奶起,就会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2.原发性乳糖酶缺乏
随着年龄增长,大部分人群的乳糖酶活性会逐渐下降,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在婴幼儿时期,乳糖酶的活性较高,以适应母乳或牛奶等富含乳糖的食物。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是在断奶后,乳糖酶的活性会随时间推移而降低,从而导致乳糖消化能力逐渐减弱,最终引发乳糖不耐受。不同种族的人群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有所差异,亚洲人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个体的基因决定了乳糖酶活性随年龄下降的速度和程度。有些人携带的基因使得他们的乳糖酶活性下降较为缓慢,可能终身都能较好地消化乳糖;而另一些人基因决定了他们在儿童期或成年早期乳糖酶活性就会明显降低,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
3.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肠道感染是常见的诱因,比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肠道后,会损伤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导致乳糖酶合成减少或活性降低。在感染恢复后,乳糖酶的活性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正常,在此期间就会出现乳糖不耐受。
炎症性肠病、乳糜泻等肠道疾病会引起肠道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损伤,影响小肠绒毛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破坏产生乳糖酶的细胞,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
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肠道功能,损害乳糖酶的活性。例如,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会破坏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间接影响乳糖酶的产生和活性。
4.发育性乳糖酶缺乏
早产儿由于肠道发育尚未成熟,乳糖酶的分泌量相对较低,活性也不足。因此,早产儿对乳糖的消化能力较弱,更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的情况。随着早产儿的生长发育,肠道功能逐渐完善,乳糖酶的分泌和活性会逐渐提高,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可能会有所改善。
三、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婴幼儿
对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的婴儿,出生后应立即采用无乳糖配方奶喂养,以避免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影响生长发育。
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婴幼儿在添加辅食后,可适当减少乳糖的摄入,但仍要保证足够的营养供应。如果症状较轻,可继续母乳喂养,但可配合使用乳糖酶制剂。
对于因肠道感染等导致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婴幼儿,在感染期间及恢复初期,可暂时更换为无乳糖或低乳糖的配方奶,待肠道功能恢复后再逐渐过渡回原来的喂养方式。
2.儿童和青少年
随着年龄增长出现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儿童和青少年,在饮食上可逐渐调整。如果症状不严重,可少量多次摄入乳制品,让肠道逐渐适应。也可以选择食用经过发酵的乳制品,如酸奶,其中部分乳糖已被分解,更容易消化。
3.成年人
成年人出现乳糖不耐受,应根据自身症状调整饮食。若症状较轻,可在食用乳制品时搭配其他食物,减缓乳糖的吸收速度。若症状严重,则需要严格控制乳糖的摄入,选择无乳糖的牛奶或其他替代品。
4.特殊人群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若出现乳糖不耐受,既要保证自身营养需求,又要考虑胎儿或婴儿的健康。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无乳糖或低乳糖食品,必要时补充钙剂等其他营养素。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乳糖不耐受可能更为常见,且可能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调整饮食时,要综合考虑营养均衡和消化吸收情况,避免因减少乳制品摄入导致钙等营养素缺乏。可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补充营养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