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原因是什么
乳糖不耐受是因乳糖酶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乳糖引发的非感染性腹泻,分先天性、原发性、继发性和发育性四类,其发生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有关,不同人群因特点不同应对措施有别,婴儿期可选用特殊配方奶,儿童期和青春期可少量多次摄入或用乳糖酶补充剂,成年期可选低乳糖产品或用乳糖酶制剂,同时给出不同人群应对的温馨提示。
一、乳糖不耐受的定义
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乳糖酶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又称乳糖酶缺乏症。乳糖酶缺乏是广泛存在的世界性问题,远东人群发生率高,大部分人群不出现症状,但在以乳汁为主要饮食的新生儿及婴幼儿中常发生腹泻等症状。
二、乳糖不耐受的原因分类及具体原因
1.先天性乳糖不耐受
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编码乳糖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婴儿出生时就缺乏乳糖酶或乳糖酶活性极低。患儿在进食母乳或其他含乳糖的配方奶后,乳糖无法被分解,会在肠道内积聚,引起严重的腹泻、腹胀、呕吐等症状。这种情况通常在婴儿出生后不久就会出现,需要立即采取特殊的无乳糖饮食进行喂养。
2.原发性乳糖不耐受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小肠黏膜表面乳糖酶的活性会逐渐下降,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来说,在儿童期和青春期,乳糖酶活性开始降低,到成年后,部分人会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不同种族和人群的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发生率有所差异,亚洲人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例如,在我国,成年人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的比例可达80%90%。此外,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也可能与原发性乳糖不耐受有关,肠道内某些有益菌可以帮助分解乳糖,当肠道微生物群失衡时,可能会加重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3.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多种因素导致小肠黏膜受损,引起乳糖酶活性暂时下降或丧失,从而导致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感染性因素: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以及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都可能损伤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一般在感染治愈后,小肠黏膜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乳糖酶活性也会逐渐恢复正常,但在恢复期间,患者会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抗生素、化疗药物等,可能会破坏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影响乳糖酶的活性。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杀死肠道内的有益菌,导致乳糖消化能力下降。此外,一些药物还可能直接损伤小肠黏膜,进一步加重乳糖不耐受。
肠道手术:小肠部分切除手术会减少小肠黏膜的面积,从而使乳糖酶的分泌量减少。手术还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乳糖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增加乳糖不耐受的发生风险。
4.发育性乳糖不耐受
早产儿:由于早产儿的肠道发育尚未成熟,乳糖酶的活性相对较低,可能无法完全消化母乳或配方奶中的乳糖。随着早产儿的生长发育,肠道功能逐渐完善,乳糖酶活性会逐渐提高,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也会逐渐减轻。
低体重儿:低体重儿的肠道功能和乳糖酶分泌能力也可能较弱,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的情况。与早产儿类似,随着体重的增加和身体的发育,乳糖不耐受的问题可能会得到改善。
三、不同人群乳糖不耐受原因的特点及应对措施
1.年龄因素
婴儿期:婴儿期乳糖不耐受多为先天性或发育性原因。先天性乳糖不耐受的婴儿需要使用无乳糖配方奶进行喂养;发育性乳糖不耐受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的特殊配方奶,待肠道功能逐渐发育成熟后,再逐渐过渡到正常的母乳或配方奶喂养。同时,要密切关注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确保营养摄入充足。
儿童期和青春期:此阶段可能因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开始出现症状。对于症状较轻的儿童,可以采取少量多次摄入乳制品的方式,让肠道逐渐适应乳糖,同时可以选择发酵乳如酸奶等,因为发酵过程中部分乳糖已被分解,更易于消化。如果症状较重,可以考虑使用乳糖酶补充剂。
成年期:成年人原发性乳糖不耐受较为常见。可以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的乳制品,如舒化奶等。也可以在进食乳制品前服用乳糖酶制剂,帮助消化乳糖。此外,注意饮食均衡,保证从其他食物中获取足够的钙等营养物质。
2.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性别对乳糖不耐受的发生原因没有明显影响,但在饮食和生活方式上可能存在差异。女性在孕期和哺乳期对钙的需求量增加,如果存在乳糖不耐受,可能需要更加注意通过其他途径补充钙,如食用豆制品、鱼虾、坚果等富含钙的食物,同时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3.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习惯:长期不摄入乳制品或摄入频率过低,可能导致肠道对乳糖的适应能力下降,增加乳糖不耐受的发生风险。建议保持规律的乳制品摄入,逐渐提高肠道对乳糖的耐受性。
运动习惯: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和消化功能,有助于改善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但在运动前后应避免大量饮用牛奶等含乳糖的饮品,以免加重不适。
4.病史因素
曾经患有肠道感染、肠道手术等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在疾病恢复期间,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调整饮食,避免食用含乳糖的食物,待肠道功能完全恢复后,再逐渐尝试摄入乳制品。
患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如炎症性肠病、乳糜泻等的患者,肠道黏膜本身就存在损伤,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也会增加。这类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根据病情调整饮食,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
四、温馨提示
1.对于婴儿和儿童,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饮食和消化情况。如果孩子出现腹泻、腹胀、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是否为乳糖不耐受。在调整饮食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突然更换食物导致孩子不适应。
2.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在选择补钙方式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乳糖不耐受情况。如果食用乳制品后出现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选择其他安全有效的补钙方法。
3.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肠道功能也会减弱,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在饮食上要注意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必要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营养补充剂。
4.对于正在服用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和乳糖酶活性药物的人群,在用药期间要注意观察自身的消化情况。如果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调整药物或采取相应的饮食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