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发病原因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一是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如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不成熟、体表面积大等致易散失热量;二是产热不足,包括棕色脂肪储存少和能量摄入不足;三是寒冷损伤,如环境温度过低、保温不当;四是疾病影响,像感染性疾病及先天性疾病会打破体温平衡或降低产热。需对高危新生儿加强保暖、保证能量摄入并密切观察。
一、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成熟,对体温的调节能力较弱。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较薄,皮肤表皮角质层薄,血管丰富,导致热量容易散失,使得新生儿更易受寒冷影响而发生体温降低,进而引发寒冷损伤综合征。例如,早产儿的棕色脂肪含量较少,棕色脂肪是新生儿产热的重要物质,棕色脂肪含量不足会进一步削弱新生儿的产热能力,增加寒冷损伤综合征的发病风险。
二、产热不足
1.棕色脂肪储存少: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体内棕色脂肪储存量有限。棕色脂肪是一种特殊的脂肪组织,主要分布在新生儿的肩胛间区、腋窝、颈及纵隔等处,在寒冷刺激下,棕色脂肪细胞内的脂肪分解产热。由于早产儿棕色脂肪储存少,所以在寒冷环境中产热能力明显不足,容易出现体温下降,从而诱发寒冷损伤综合征。
2.能量摄入不足:新生儿,尤其是出生后早期的新生儿,若喂养不及时或喂养量不足,会导致机体能量摄入不够。机体能量不足时,产热就会减少,使得新生儿在面对寒冷环境时更易发生体温调节紊乱,增加寒冷损伤综合征的发病几率。比如,一些低出生体重儿可能因吸吮、吞咽能力较弱,导致奶量摄入不足,进而影响产热。
三、寒冷损伤
1.环境温度过低:新生儿若处于寒冷的环境中,如室温过低、保暖措施不当等,会使机体散热增加。当散热量大于产热量时,体温就会降低,长时间处于这样的寒冷环境中,就容易引发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例如,在冬季若新生儿居住的房间温度较低,且没有良好的保暖设施,就容易导致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发生。
2.保温不当:出生时若未及时擦干身体上的羊水,新生儿体表水分蒸发会带走大量热量;或者使用的保暖用品不恰当,如包裹的被子过薄等,都可能导致新生儿热量散失过多,从而增加寒冷损伤综合征的发病风险。比如,刚娩出的新生儿若没有用温暖的干毛巾迅速擦干,就容易因热量散失而引发体温降低,进而诱发疾病。
四、疾病影响
1.感染性疾病:新生儿感染某些疾病时,如败血症、肺炎等,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和体温调节功能。感染会导致机体的应激反应,使机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被打破,容易出现体温不升的情况,进而增加寒冷损伤综合征的发病可能性。例如,新生儿败血症时,细菌产生的毒素等会影响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同时也会消耗机体能量,导致产热减少,增加寒冷损伤的风险。
2.先天性疾病:一些先天性疾病也可能增加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发病风险。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由于心脏功能受损,可能会影响机体的血液循环和产热功能;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因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基础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在寒冷环境中更易发生体温降低,从而引发寒冷损伤综合征。
温馨提示:对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高危人群,要特别注意保暖。应将新生儿放置在温度适宜、相对恒定的环境中,可使用暖箱等保暖设备维持新生儿的体温稳定。同时,要保证新生儿合理的能量摄入,密切观察新生儿的体温、肤色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处理,以降低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