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是怎么引起的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棕色脂肪含量少等生理特点,对寒冷损伤敏感。寒冷损伤原因包括环境温度过低致散热过多、热量摄入不足致产热缺乏;疾病影响方面,感染、窒息及其他疾病会使体温调节功能受损、微循环障碍;早产与低出生体重、种族与地域差异也是相关因素。家长和医护人员需做好擦干包裹、维持适宜环境温度、保证充足热量摄入及密切观察等措施,降低寒冷损伤综合征发生风险,保障新生儿健康。
一、新生儿体温调节与能量代谢特点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嫩,血管丰富,易于散热。同时,新生儿棕色脂肪含量少,产热能力有限,当环境温度降低时,不能通过寒战产热,主要依靠棕色脂肪代谢产热,若棕色脂肪耗尽则易出现体温不升,进而引发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二、寒冷损伤
1.环境温度过低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对寒冷环境适应能力差。当保暖措施不足,如出生后未及时擦干身体、包裹,或所处环境温度低于适中温度(指能维持新生儿正常体温,且耗氧量最少的环境温度,与体重和日龄有关,出生体重1.0kg的早产儿,适中温度在3533℃;出生体重1.5kg的早产儿,适中温度在3432℃;出生体重2.0kg的早产儿,适中温度在3331℃;足月儿适中温度在3229℃)时,散热过多,导致体温降低。
2.热量摄入不足
新生儿糖原储备少,若生后摄入不足,如喂养延迟或摄入量不足,机体产热来源缺乏,在寒冷环境下更易发生体温不升和寒冷损伤。
三、疾病影响
1.感染
新生儿感染如败血症、肺炎等,可导致机体代谢紊乱,抑制棕色脂肪产热,使体温调节功能受损,同时感染还可引起微循环障碍,导致皮肤硬肿。研究表明,感染是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有感染的新生儿发生寒冷损伤综合征的风险显著高于无感染新生儿。
2.窒息
新生儿窒息可引起多器官功能损害,包括体温调节中枢及棕色脂肪组织。窒息导致缺氧、酸中毒,抑制棕色脂肪的氧化产热过程,同时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组织水肿,进而出现皮肤硬肿。
3.其他疾病
如先天性心脏病、脑损伤等,可影响新生儿的代谢和循环功能,使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降低,增加寒冷损伤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四、其他因素
1.早产与低出生体重
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和棕色脂肪发育更不完善,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更大,散热快而产热不足,低出生体重儿同样存在这些问题,因此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是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高危因素。据统计,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500g)发生寒冷损伤综合征的几率较足月儿明显增高。
2.种族与地域差异
有研究发现不同种族新生儿可能因遗传因素在棕色脂肪含量、体脂分布等方面存在差异,影响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在寒冷地区,由于环境温度低,若保暖措施不到位,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对于特殊人群即新生儿而言,由于其生理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对寒冷损伤更为敏感。家长和医护人员应格外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擦干身体,用预热的毛巾或衣物包裹,避免热量散失。二是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可使用暖箱、辐射保暖台等设备,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要严格维持在适中温度环境。三是保证充足的热量摄入,尽早开奶,根据新生儿体重和日龄调整喂养量,确保机体有足够的能量产热。四是密切观察新生儿的体温、皮肤颜色及硬肿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这是因为新生儿自身调节能力差,任何细微的体温变化和皮肤改变都可能是疾病的早期信号,及时干预可有效降低寒冷损伤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及严重程度,保障新生儿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