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如何引起

来源:民福康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基因突变方面,约80%患者存在KIT基因突变,5%10%有PDGFRA基因突变,二者突变会使蛋白持续激活或下游信号通路异常激活致肿瘤发生,且随年龄增长突变累积风险增加,有家族性基因突变倾向人群患病风险更高;环境因素上,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食用含致癌物食物、缺乏蔬果营养,以及吸烟、大量饮酒、长期熬夜和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病风险;其他因素包括胃肠道慢性炎症使细胞基因突变概率增加,既往胃肠道手术史改变局部环境增加发病风险。特殊人群中,老年人治疗要综合考量身体状况,有家族遗传倾向人群需定期体检,孕妇治疗要兼顾肿瘤控制与胎儿安全,儿童治疗要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一、基因突变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发生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大部分GIST患者存在KIT基因或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的突变。KIT基因是一种原癌基因,它编码的蛋白是一种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正常情况下该蛋白参与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存活等过程。当KIT基因发生突变时,会导致其编码的蛋白持续处于激活状态,使得细胞不受控制地增殖和存活,最终形成肿瘤。研究显示,约80%的GIST患者存在KIT基因突变。而PDGFRA基因突变在GIST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5%10%,同样会引起下游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促使肿瘤发生。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发生这些基因突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基因突变的累积风险可能增加,老年人患GIST的概率相对较高。对于有家族性基因突变倾向的人群,遗传因素可能导致他们携带更容易发生KIT或PDGFRA基因突变的基因背景,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二、环境因素

1.饮食因素: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与GIST的发生有关。例如,经常食用腌制、烟熏、油炸等含有大量亚硝酸盐、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的食物,会增加胃肠道黏膜受到致癌物刺激的机会,可能诱发基因突变,进而引发GIST。而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对胃肠道黏膜有保护作用,有助于维持胃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果长期饮食中缺乏这些营养物质,可能会降低胃肠道的抵抗力,增加患病风险。

2.生活方式:吸烟和大量饮酒也是可能的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多种有害物质会对胃肠道黏膜造成损伤,影响其正常的修复和防御功能,同时还可能诱导基因突变。酒精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长期大量饮酒还可能引起胃肠道慢性炎症,增加细胞发生癌变的可能性。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使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下降,不能及时清除体内发生突变的异常细胞,从而为肿瘤的发生创造条件。

三、其他因素

1.胃肠道慢性炎症:胃肠道长期存在的慢性炎症,如胃溃疡、胃炎、肠炎等,会使胃肠道黏膜反复受到炎症刺激,导致黏膜细胞不断增生和修复。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增加,可能逐渐发展为GIST。例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同时也可能与GIST的发生存在一定联系。

2.既往手术史:曾经接受过胃肠道手术的患者,手术部位的组织在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细胞的异常增生和分化,增加了GIST发生的风险。手术造成的局部组织损伤和瘢痕形成,可能改变了胃肠道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生理环境,使得局部细胞更容易受到致癌因素的影响。

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对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患GIST后可能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身体状况。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权衡治疗的获益和风险。对于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胃肠道相关的体检,如胃肠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孕妇如果患有GIST,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特别谨慎,既要考虑控制肿瘤,又要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需要多学科团队(包括妇产科医生、肿瘤科医生等)共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儿童患GIST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

了解疾病
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主要是指来源于卡哈尔氏间质细胞的一种软组织肉瘤,好发于50岁以上的人群,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相差不大。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胃肠道间质瘤是癌症吗?
陈隆典 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胃肠道间质瘤不是癌症,其是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在临床上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 临床上认为上皮组织或黏膜细胞来源的叫癌,如肺癌、肝癌、乳腺癌等。平滑肌组织、淋巴组织、神经组织的称为恶性肉瘤,胃肠道间质瘤是来源于平滑肌组织或神经组织的消化道肿瘤。胃肠道间质瘤在生物学行为上分为良性和恶性,如果胃肠道间质瘤直
格列卫对什么癌有效
朱希山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甲
格列卫一般指甲磺酸伊马替尼片,对慢性髓性白血病、胃肠道间质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有效。 1.慢性髓性白血病 甲磺酸伊马替尼片能够特异性地阻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信号传导,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2.胃肠道间质瘤 甲磺酸伊马替尼片对不能切除或发生转移的胃肠道间质肿瘤具有抑制作用,能够预防复
如何诊断胃肠道间质瘤
林森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医学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 医学影像学检查,如CT和MRI等,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以及是否有转移等情况。而病理学检查则是通过获取肿瘤组织样本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以确定是否为胃肠道间质瘤,并进一步了解其恶性程度。 如有相关症状或疑虑,建议及时
胃肠间质瘤是怎么形成的
丁印鲁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胃肠间质瘤指胃肠道间质瘤,其病因还没有确切的结论,一般情况下和酪氨酸激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等基因突变有关。 胃肠间质瘤是起源于卡哈尔氏间质细胞的肿瘤,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胃肠间质瘤的病因还没有完全明确,患者受到遗传、环境等不良因素影响使酪氨酸激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等相关基因发生突变时
胃肠间质瘤的手术方法
丁印鲁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胃肠间质瘤即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方法有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胃肠镜下切除术等。 1、开放手术 开放手术比较简单,适用于情况比较复杂的胃肠道间质瘤,特别是有压迫症状的患者。 2、腹腔镜手术 腹腔镜手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时间短、恢复快的优点,适用于肿瘤体积较小的患者。 3、胃肠镜下切除
胃肠间质瘤日常应注意什么
丁印鲁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胃肠道间质瘤日常应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定期复诊、适当运动等。 1.改善生活方式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生活作息,有利于保证充足的睡眠,促进病情的恢复。 2.定期复诊 患者术后应该遵医嘱定期去医院进行CT或磁共振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疾病的复发和肿瘤细胞的转移情况。 3.适当运动 患者
胃肠道间质瘤有什么好的治疗办法
丁印鲁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胃肠道间质瘤可以通过一般治疗、手术治疗、靶向治疗等方式治疗。 1、一般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会影响消化功能,患者应避免胡吃海喝,并通过少食多餐的方式减轻消化负担。 2、手术治疗 患者在确诊疾病后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切除肿瘤,其中部分早期患者可能会达到根治目的。 2、靶向治疗 患者可以使用吉非替尼、舒尼替
为什么会得胃肠间质瘤
丁印鲁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胃肠间质瘤指的是胃肠道间质瘤,其病因还没有完全明确,一般认为可能是环境、遗传等因素导致相关基因突变所致。 1、环境 患者长时间接触化学物质或受到放射线照射,可能会导致酪氨酸激酶基因、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基因等基因片段突变,可能会发生胃肠道间质瘤。 2、遗传 若父母存在NF1基因、CNC1基因等异
胃肠间质瘤是什么
丁印鲁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胃肠间质瘤一般是指胃肠道间质瘤,胃肠道间质瘤主要是指来源于患者卡哈尔氏间质细胞的一种软组织肉瘤。 胃肠道间质瘤好发于55-65岁的人群,男性和女性的患病人数相差不大。患者发生胃肠道间质瘤的情况时,其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上腹部疼痛、吞咽困难、呕血、黑便、腹部包块等不舒服的症状,如果患者不及时治疗胃肠道
胃肠道间质瘤是什么
丁印鲁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胃肠道间质瘤主要是指来源于卡哈尔氏间质细胞的一种软组织肉瘤。 胃肠道间质瘤好发于50岁以上的人群,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相差不大。患者发生胃肠道间质瘤的情况时,其可能会出现餐后饱胀、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呕血、黑便等不舒服的症状,随着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肿瘤组织可向其身体的其他部位转移,导致其出现肝转
胃肠道间质瘤的鉴别诊断
刘正 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三甲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临床鉴别有一定难度。通常情况下主要依赖于影像学,包括CT、核磁共振表现进行鉴别。需要与胃癌、结直肠癌、淋巴瘤、神经源性肿瘤相鉴别,和胃癌、肠癌鉴别主要依赖于胃镜和肠镜检查,和淋巴瘤、神经源性肿瘤鉴别主要依赖于CT以及其它影像学诊断。胃肠道间质瘤获得病理诊断相对较为困难,不能通过内镜进行病理活检,在临床鉴别过程
胃肠道间质瘤能痊愈吗
刘正 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三甲
胃肠道间质瘤可以被治愈,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胃肠道间质瘤恶性程度,即诊断时机。诊断比较早期患者,经过手术以及其它治疗,完全能够达到根治,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如果发现时属于晚期或是肿瘤已经扩散,治疗相对比较困难,需要借助靶向治疗以及手术治疗才有可能达到根治。根治后患者,也需要进行辅助治疗,即进行分子靶向治疗,能够降低复发率以及转移率
胃肠道间质瘤的靶向药有哪些
刘正 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三甲
胃肠道间质瘤的靶向治疗在间质瘤治疗中有着巨大作用,而且疗效非常显著,靶向药物比较常见的包括伊马替尼和苏尼替尼,伊马替尼是目前一线标准治疗,苏尼替尼主要用于伊马替尼治疗相对耐药或是出现严重转移。靶向药物治疗作用主要在两方面:第一、胃肠道间质瘤肿瘤体积巨大以及侵犯邻近脏器,进行手术切除非常困难。明确病理可以给予新辅助治疗,肿瘤缩小以及降期后再
胃肠道间质瘤是怎么引起的
刘国栋 副主任医师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甲
研究发现原癌基因受体酪氨酸激酶的c-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阿法多肽的基因突变为胃肠间质瘤最主要的发病机制,开发了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特异性分子靶向药物,从而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但是,同时还有一些没有以上两种基因突变的胃肠道间质瘤,在临床上被称之为野生型胃肠间质瘤,对于野生型的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机制尚没有完全明确。
胃肠道间质瘤怎么治疗
刘国栋 副主任医师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甲
胃肠道间质瘤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和分子药物靶向治疗。对于胃间质瘤,而且最大直径小于两厘米没有症状的患者,可以根据超声表现判断风险分歧,如果风险分歧比较低,而且没有不良因素可以定期复查超声内镜。对于局限性胃肠道间质瘤原则上可以直接手术切除。对于不能切除胃肠道间质瘤,可以考虑靶向药物治疗,待靶向药物治疗肿瘤缩小之后再进行手术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如何治疗?
刘国栋 副主任医师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甲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可能会发生转移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早期手术切除是目前最可靠的治疗手段,但是由于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一般早期很难诊断。如果在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已经不具备切除条件的时候,可以先使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待肿瘤缩小之后,具有手术切除条件时,再进行手术切除。手术切除之后,胃肠道间质瘤还要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