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是什么

发布于  2025-01-02

2221次浏览

胃肠道间质瘤主要是指来源于卡哈尔氏间质细胞的一种软组织肉瘤

胃肠道间质瘤好发于50岁以上的人群,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相差不大。患者发生胃肠道间质瘤的情况时,其可能会出现餐后饱胀、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呕血、黑便等不舒服的症状,随着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肿瘤组织可向其身体的其他部位转移,导致其出现肝转移、腹腔种植播散等并发症,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预后不佳的情况。

本内容不能作为治疗依据,如有不适请到医院进行科学治疗
了解疾病
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主要是指来源于卡哈尔氏间质细胞的一种软组织肉瘤,好发于50岁以上的人群,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相差不大。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胃肠道间质瘤会遗传吗
王少峰 主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胃肠道间质瘤是否会遗传,这是许多患者和家属关心的问题。目前的研究表明,胃肠道间质瘤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并不是所有的胃肠道间质瘤都由基因突变引起。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可发生于胃、小肠、大肠等部位。虽然胃肠道间质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研究发现,一些基因突变与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有关。这些基因突变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增加子女患病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可能增加胃肠道间质瘤遗传风险的因素: 1.家族性胃肠道间质瘤综合征: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患者家族中有多个成员患有胃肠道间质瘤或其他相关疾病。家族性胃肠道间质瘤综合征的常见类型包括GIST1、GIST2和SDH基因突变等。 2.基因突变:一些特定的基因突变,如CD117、KIT或PDGFRA等,也可能增加胃肠道间质瘤的遗传风险。如果家族中有成员携带这些基因突变,其他成员也需要进行基因检测,以评估患病风险。 3.其他遗传因素:除了基因突变,其他遗传因素也可能影响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例如,某些综合征或疾病可能伴有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如神经纤维瘤病、Carney综合征等。 对于有胃肠道间质瘤家族史的个体,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遗传咨询:咨询遗传专家或医生,了解家族中疾病的遗传模式和风险评估。遗传咨询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和指导,包括基因检测的必要性和后续的管理措施。 2.基因检测:对于有明确家族史或基因突变的个体,可以考虑进行基因检测。基因检测可以确定是否携带与胃肠道间质瘤相关的基因突变,并提供更准确的风险评估和遗传咨询。 3.定期筛查:有胃肠道间质瘤家族史的个体应定期进行胃肠道检查,如胃镜、肠镜等,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肿瘤。 4.密切监测:即使没有发现肿瘤,也应密切监测身体状况,包括定期体检、症状观察等。如果出现胃肠道不适或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胃肠道间质瘤是散发性的,即没有明确的家族遗传史。对于这些患者,遗传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仍需要注意定期体检和监测。 此外,对于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治疗方法包括手术、靶向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治疗方案应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症状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等因素制定。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随访和复查。 总之,胃肠道间质瘤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遗传因素并不是唯一的致病因素。对于有胃肠道间质瘤家族史的个体,应加强对疾病的认识,采取适当的预防和监测措施。如果对胃肠道间质瘤的遗传风险或治疗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生或遗传专家,以获得更详细和个性化的建议。
发现胃肠间质瘤要及早处理吗
张如兰 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胃肠间质瘤指胃肠道间质瘤,确诊疾病后需要及早处理。 胃肠道间质瘤是起源于卡哈尔氏间质细胞的软组织肉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疾病发展会引起食欲不振、腹痛、呕血等症状,其中恶性肿瘤还会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因此确诊后需要尽早治疗。 医生会根据肿瘤的特点、大小、位置以及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并应定期随访观察治疗效果。
胃肠道间质瘤有哪些靶向药物
朱希山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甲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侵袭性肿瘤,根据胃肠道间质瘤的靶点研发的多种药物,已经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胃肠道间质瘤靶向药物: 1.伊马替尼:作为第一个获批用于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靶向药物,伊马替尼通过抑制KIT和PDGFRA激酶活性,发挥抗肿瘤作用。 2.舒尼替尼:一种多靶点的激酶抑制剂,除了抑制KIT和PDGFRA外,还对VEGF受体具有抑制作用,常作为伊马替尼耐药后的二线治疗药物。 3.瑞戈非尼:主要通过抑制KIT、VEGF受体和RET激酶活性发挥作用,适用于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治疗后进展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 4.阿伐替尼:对KIT和PDGFRA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尤其对某些突变型胃肠道间质瘤具有较好的疗效。 5.恩曲替尼:一种广谱的靶向药物,可抑制KIT、ROS1和ALK等多种激酶,对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有一定潜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肿瘤特征、基因突变情况以及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此外,靶向药物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疲劳、恶心、呕吐、高血压等,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使用靶向药物需要特别谨慎。在开始治疗前,应告知医生相关的妊娠计划或哺乳期情况,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潜在风险,并提供相应的建议。 总之,胃肠道间质瘤的靶向药物治疗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但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同,治疗方案应个体化。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定期进行复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副作用。如果对治疗有任何疑问或担忧,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胃肠道间质瘤的手术指征是什么
张如兰 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侵袭性肿瘤,手术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以下是胃肠道间质瘤的手术指征: 1.肿瘤大小:肿瘤直径大于5厘米或肿瘤局部侵犯明显。 对于较大的胃肠道间质瘤,手术切除可以更彻底地去除肿瘤组织,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肿瘤局部侵犯明显可能提示肿瘤具有更高的恶性潜能,手术切除可以帮助控制病情。 2.症状:出现明显的胃肠道出血、腹痛、肠梗阻等症状。 这些症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可以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肿瘤位置:位于胃、十二指肠等部位,或位于肠道的近端。 这些部位的胃肠道间质瘤更容易发生恶变和转移,手术切除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4.核分裂象:肿瘤细胞的核分裂象高(大于5/50高倍视野)或Ki-67指数高。 核分裂象和Ki-67指数是评估肿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高核分裂象或高Ki-67指数提示肿瘤具有更高的复发和转移风险,手术切除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5.基因检测:存在特定的基因突变,如c-KIT或PDGFRA基因突变。 对于特定基因突变的胃肠道间质瘤,手术切除后可能需要辅助治疗,如靶向药物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6.无法通过内镜或其他微创治疗方法完全切除的肿瘤。 对于无法完全切除的肿瘤,手术切除可以提供更好的局部控制和缓解症状的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手术指征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肿瘤的大小、位置、症状、基因检测结果等。手术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并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讨论治疗方案的利弊。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患者年龄较大、合并其他疾病等,手术风险和收益需要进行个体化评估。 此外,手术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和复查,包括腹部超声、CT等检查,以及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以监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如果出现复发或转移,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如靶向药物治疗、再次手术等。 总之,手术治疗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治疗方法,手术指征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并积极配合随访和复查。
胃肠道间质瘤发病原因有哪些
张如兰 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侵袭性肿瘤,其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基因突变: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与多个基因的突变有关,最常见的是c-KIT和PDGFRA基因的突变。这些突变导致了细胞内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从而促使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 2.环境因素:一些环境因素可能与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有关。例如,长期暴露于某些化学物质,如亚硝胺、多环芳烃等,可能增加患胃肠道间质瘤的风险。 3.遗传因素:胃肠道间质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家族遗传性。某些基因突变或综合征,如家族性胃肠道间质瘤综合征,增加了个体患胃肠道间质瘤的风险。 4.年龄和性别:胃肠道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男性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5.长期使用某些药物: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能增加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具体发病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此外,个体的患病风险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对于预防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可能具有一定的帮助。 对于有胃肠道间质瘤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和相关检查,以便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对于已经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并定期随访。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你有其他健康问题或需要医疗建议,请咨询专业医生。
胃肠道间质瘤等同于胃癌吗
秦英刚 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三甲
胃肠道间质瘤不完全等同于胃癌。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发生在胃肠道的间叶源性肿瘤,可包括良性和恶性两种。而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细胞的恶性肿瘤,所以胃肠道间质瘤不完全等同于胃癌。大多数直径小于2cm的胃肠道间质瘤都属于良性肿瘤,而直径较大且存在转移倾向的胃肠道间质瘤则属于恶性肿瘤。良性肿瘤通过单纯的手术治疗就可以得到治愈,而恶性肿瘤则需要根据病情在术后遵医嘱进行放疗和化疗等辅助治疗。 患者平时需要注意饮食健康,避免进食不易消化且具有刺激性的食物。
什么是胃肠道间质瘤
张如兰 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具有潜在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以下是关于胃肠道间质瘤的一些重要信息: 1.什么是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可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胃和小肠。它们起源于胃肠道的间质细胞,这些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具有支持和营养胃肠道组织的功能。 2.胃肠道间质瘤的症状有哪些? 胃肠道间质瘤的症状通常不特异,可能包括: 腹部不适或疼痛 消化不良 恶心、呕吐 贫血 肿块 出血 这些症状可能与其他胃肠道疾病相似,因此容易被忽视或误诊。 3.如何诊断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胃肠道间质瘤通常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以下检查: 腹部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了解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内镜检查,包括胃镜和结肠镜,以观察胃肠道黏膜的情况。 病理学检查,通过活检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分析,以确诊胃肠道间质瘤。 4.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靶向药物治疗和放疗等。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大小、位置、症状、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因素。 手术切除是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局限性肿瘤,手术切除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靶向药物治疗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治疗手段,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靶点,通过药物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放疗可以用于控制肿瘤的局部进展或缓解症状。 5.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如何? 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肿瘤的大小、核分裂象、部位、治疗方法等。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以提高预后。 6.如何预防胃肠道间质瘤? 目前,胃肠道间质瘤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因此尚无特效的预防方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可能有助于降低患肿瘤的风险。 对于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和家属来说,了解疾病的相关信息非常重要。及时就医,接受规范的治疗,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随访和监测,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同时,患者也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的挑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你有关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具体问题,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生或医疗团队,以获取更详细和个性化的建议。
胃肠道间质瘤能治愈吗
陈隆典 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具有潜在的恶性倾向。对于胃肠道间质瘤是否能治愈,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肿瘤的大小、位置、核分裂象、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 1.手术治疗 手术是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对于局限性的胃肠道间质瘤,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高达80%以上。 2.靶向治疗 对于不能手术切除或手术后复发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目前,已经有多种针对胃肠道间质瘤的靶向药物,如伊马替尼、舒尼替尼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3.综合治疗 对于一些高危的胃肠道间质瘤,综合治疗可能更加有效。综合治疗包括手术、靶向治疗、放疗、化疗等多种手段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 4.定期复查 即使经过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仍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复查可以及时发现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需要个体化制定方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此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以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尤其是高危患者,建议在治疗后定期进行基因检测,以了解肿瘤的基因突变情况。根据基因突变情况,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定期进行体检和影像学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等,治疗方案需要更加谨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也需要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身体的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肿瘤的特征、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对于早期发现、局限性的胃肠道间质瘤,手术切除后配合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有可能达到治愈的效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定期进行复查,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胃肠道间质瘤是癌症吗
张如兰 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癌症。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侵袭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的间叶组织。虽然它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胃癌或肠癌,但在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等方面与癌症相似。 以下是关于胃肠道间质瘤的一些重要信息: 1.症状:胃肠道间质瘤的症状通常不明显,可能包括腹部不适、疼痛、消化不良、出血等。这些症状容易被忽视,因此早期诊断可能具有挑战性。 2.诊断:诊断胃肠道间质瘤通常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方法,如胃镜、结肠镜、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此外,病理活检是确诊的关键。 3.治疗: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方法包括手术切除、靶向药物治疗和放疗等。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早期肿瘤,手术切除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靶向药物治疗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提高治疗效果。 4.预后: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取决于肿瘤的大小、位置、核分裂象等因素。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以提高预后。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评估和决策。如果你有相关症状或疑虑,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咨询。此外,定期进行胃肠道检查也是早期发现胃肠道疾病的重要措施。 对于癌症患者,尤其是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以下是一些温馨提示: 1.寻求专业医疗团队的帮助:癌症的治疗需要综合多学科的团队合作,包括肿瘤科医生、外科医生、放疗科医生等。与专业团队密切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保持积极的心态:癌症治疗可能会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挑战,但保持积极的心态对于康复至关重要。寻求支持和心理辅导,与家人和朋友分享感受,也可以参加患者支持组织。 3.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此外,适当的运动、减少吸烟和饮酒等不良习惯也对康复有益。 4.定期随访:治疗后定期进行随访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和血液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复发或转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监测。 总之,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癌症,需要引起重视。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患者和家属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注意生活方式,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康复机会。
如何诊断胃肠道间质瘤
张如兰 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侵袭性肿瘤,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方法: 1.症状评估:胃肠道间质瘤的症状通常是非特异性的,包括腹部不适、疼痛、消化不良、胃肠道出血等。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了解病情的发展情况。 2.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听诊等,以评估腹部是否有肿块或其他异常。 3.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如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此外,还可以检测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等,但这些标志物的特异性并不高。 4.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腹部器官的结构和形态,检测胃肠道间质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CT扫描:能提供更详细的腹部结构信息,包括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助于评估肿瘤的侵袭性。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可用于评估胃肠道间质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内镜检查:包括胃镜和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胃肠道黏膜的情况,发现肿瘤的位置和形态,并进行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 5.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金标准。医生会通过内镜或手术等方式获取肿瘤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分析,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分级和预后相关因素。 6.基因检测:对于一些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基因检测可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特定的基因突变,如KIT或PDGFRA突变,这些突变与肿瘤的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 需要注意的是,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需要综合多种方法,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并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病理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对于疑似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有胃肠道疾病家族史的人群等,应更加关注胃肠道健康,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此外,对于已经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定期进行随访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肿瘤的复发或转移。
胃肠道间质瘤活检会扩散吗
刘正 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三甲
胃肠道间质瘤活检,从理论角度有一定扩散和转移风险。胃肠道间质瘤不像胃癌和肠癌,一定要在术前获得明确病理诊断才能进行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如果经过术前影像学判定,可以直接进行手术根治性治疗。如果进行CT或者彩超引导下穿刺活检,肿瘤组织有可能破裂,有潜在引起肿瘤复发以及转移风险。部分患者如果术前进行靶向治疗,需要明确病理或者肿瘤相对巨大,侵犯到邻近脏器,需要进行新辅助治疗,可以选择术前病理活检,才能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给予分子靶向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的鉴别诊断
刘正 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三甲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临床鉴别有一定难度。通常情况下主要依赖于影像学,包括CT、核磁共振表现进行鉴别。需要与胃癌、结直肠癌、淋巴瘤、神经源性肿瘤相鉴别,和胃癌、肠癌鉴别主要依赖于胃镜和肠镜检查,和淋巴瘤、神经源性肿瘤鉴别主要依赖于CT以及其它影像学诊断。胃肠道间质瘤获得病理诊断相对较为困难,不能通过内镜进行病理活检,在临床鉴别过程中需要根据肿瘤位置、大小、是否适合手术进行鉴别诊断。
什么是胃肠道间质瘤
刘正 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三甲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道的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间叶组织。目前病因不明,主要与环境改变和基因突变有关系,通常认为是CK的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引起的CD117的蛋白的增殖,从而诱发肿瘤。胃肠间质瘤可以发生于胃、食管、大肠、小肠以及肠系膜。如果体积小于5cm,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通常都是体检才能发现,其症状主要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
胃肠道间质瘤是怎么引起的
刘国栋 副主任医师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甲
研究发现原癌基因受体酪氨酸激酶的c-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阿法多肽的基因突变为胃肠间质瘤最主要的发病机制,开发了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特异性分子靶向药物,从而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但是,同时还有一些没有以上两种基因突变的胃肠道间质瘤,在临床上被称之为野生型胃肠间质瘤,对于野生型的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机制尚没有完全明确。
胃肠道间质瘤怎么引起的
刘国栋 副主任医师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甲
编码原癌基因受体酪氨酸激酶的c-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阿法多肽的基因突变,被证实为胃肠间质瘤的主要发病机制,其中有80%-85%的胃肠道间质瘤为c-kit基因突变,还有5%-10%的胃肠道间质瘤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阿法多肽基因突变。还有一些没有检测到以上两种基因突变的胃肠道间质瘤,被定义为野生型胃肠道间质瘤,目前对于野生型的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机制尚没有完全明确。
胃肠道间质瘤是癌症么
刘国栋 副主任医师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甲
胃肠道间质瘤不是癌症,一般来讲,癌症是发生于上皮的肿瘤,而胃肠道间质瘤往往发生在胃肠道的间质细胞,或者说其前体细胞,是一种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另外,胃肠癌症是一种恶性的肿瘤,而胃肠道间质瘤仅仅是一种存在恶性潜能,存在一定转移率的肿瘤。